我是lucky老师|荆轲刺秦缘何失败

【我是lucky老师|荆轲刺秦缘何失败】荆轲刺秦王这个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 。 历来人们对他的行为也褒贬不一 。
我是lucky老师|荆轲刺秦缘何失败
文章图片
北宋苏洵认为荆轲之行为使燕国快速招致祸患;南宋鲍彪说:“轲不足道也 。 ”但肯定荆轲的人更多 , 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中高度评价荆轲“名垂后世”;左思有《咏荆轲》一首称颂他“贱者虽自贱 , 重之若千钧 。 ”陶潜说到荆轲 , 不免感慨“其人虽已没 , 千载有余情” 。
评者大都认为 , 荆轲想以一己之力 , 力挽狂澜 , 是不现实的 。 但他不畏强暴 , 不怕牺牲 , 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还是值得称道的 。
荆轲是当时有名的剑客 , 喜欢结交朋友 , 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 可是 , 这种生活终结在“刺秦王”那么荆轲刺秦缘何失败?我认为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大致归结如下:
一、燕太子丹想要通过刺杀秦王来改变中国大一统趋势的想法,是不成熟的
当时的情况是秦国已经攻破赵国 , 俘虏了赵王 , 势如破竹 , 已经到达燕国边界 , 燕国危如累卵 。 燕太子“恐惧”于是赶紧找来荆轲商量对策 。 在这之前 , 太子对荆轲礼遇有加,美女、财宝奉上无数,荆轲为报答太子的知遇之恩 , 着手准备刺杀秦王 。
不可否认 , 刺杀秦王是燕太子在当时紧急情况下做出的比较草率的决定 , 把所有的希望都押在刺客身上 , 就如同一个赌徒赌上自己的身家性命一样 , 风险极大!太子丹希望凭借着匹夫之勇来阻止历史前进步伐的做法,就犹如螳臂当车那样可笑 。
而且太子丹本身也有很大的性格弱点:做事急躁沉不住气 , 很难成大事 , 想要带领燕国解除危难是比较困难的 。 比如荆轲为了行刺的成功 , 要等待一个得力助手 , “顷之未发”太子就沉不住气了 , “日以尽矣 , 荆卿岂无意哉!”一句话把荆轲激怒了 。 分明说他不讲信用 。 于是 , 一怒之下 , 带着个不中用的秦武阳走了(后来秦武阳果然误了事) , 也是为刺秦失败埋下了伏笔 。
在这关系到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燕太子实在不应该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一个刺客身上 , 而应该是和其他各国结成统一的抗秦联盟 , 同时将财力物力用在招兵买马、富国强兵上,这才是保全燕国的万全之策 。 二、荆轲助手 , 选择失误
秦舞阳,十二岁时就杀人,人们不敢与他对视 。 于是让秦舞阳做副手 。 然而,秦舞阳毕竟还是个孩子,只能在市井中逞逞匹夫之勇罢了 。 一旦去到森严、肃穆的秦国宫殿上竟然吓得浑身哆嗦,什么都做不了 , 导致荆轲在刺秦关键时刻少了一位得力助手,单枪匹马,难以完成刺杀使命 。
可以说,刺秦行动中选择秦舞阳作助手,是太子丹的一大败笔,直接导致了刺秦行动的失败 。 三、荆轲自身剑术不高,也是刺秦行动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是lucky老师|荆轲刺秦缘何失败
文章图片
太子丹决策的失误 , 秦舞阳的临阵退缩这些都是刺秦失败的重要原因,但是不可否认,荆轲他的剑术也不精湛,第一刺不中 , 后来一掷又“不中 , 中柱 。 ”在群臣“尽失其度”、卫士不敢上殿的最初时刻 , 行刺者与被刺者徒手相搏 , 而荆轲也不能得手 。 经过一番追逐之后 , 荆轲身被八创 , 腿被砍断 , 秦王则毫末无损 。 荆轲的刺杀行动以失败告终,荆轲也在这次行动中丧失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 这不能说不与荆轲的剑术不精和临时应变能力欠缺有着很大的关系 。
综上所述,荆轲刺秦行动的失败,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 我们虽然敬佩荆轲的忠勇无双,却并不赞成他的这种恐怖行动,因为刺杀行动本身并不能改变秦强燕弱的局面,也无法改变中国大一统的历史规律 。 社会前进的脚步永远不会因为个人的意志而停止 。 话又说回来 , 荆轲毕竟不失英雄本色 。 秦王设九宾大礼以迎燕使者 , 仪仗如林、钟鼓雷鸣的壮观场面和森严气象 , 连十二三岁时就杀人不眨眼的秦武阳也“色变振恐”、精神瓦解 。 这样的描写 , 与其说是要把秦武阳当作一个银样蜡头枪式的假好汉来讥讽 , 倒不如说是要借武阳的失常 , 来渲染秦廷上足以褫人心魄的赫赫威严 , 说明荆轲能够旁若无人 , 谈笑自如 , 需要超人的胆量 。 他一个人 , 一把匕首 , 搅得偌大的秦廷上下惊惶 , 乱成一团 。 不可一世的秦王惊恐得连身边的佩剑也拔不出来了(当他终于成为胜利者 , 面对已死的刺客 , 还“目眩良久”呢!)群臣惊恐得尽失其度 , 莫知所措了 , 侍医惊恐得连不能伤人的药囊也当作武器扔出去了;在数十百人之中 , 不惊不恐不怕死的 , 唯荆轲一人而已 。 行刺不成 , 死到临头 , 他“倚柱而笑”、“箕距以骂”的精神气度 , 也决不是可以装出来的 。 总之 , 荆轲履险不失态、临难不变色的勇气与豪气 , 值得钦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