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我们连中医都不能批评了( 二 )

原来,我们连中医都不能批评了

|《亲见改正脏腑图》 , 王清任题写:「余将亲见诸脏腑显隐之形 , 绘于其后 。 计四十二件 。 」嘉庆四年(1799年) , 他听闻有一女犯将被判处剐刑 , 立马赶赴刑场 。 仔细观察割裂的肢体后 , 王清任观察到成人与小儿的脏腑结构大致相同 。而后他又向领兵官员恒敬求教 , 明确了人体内脏上下的分界线 。除此之外 , 王清任还多次「以畜较之 , 遂喂遂杀」 , 进行动物解剖的实验 。终于 , 秉着「唯愿医林中人……临症有所遵循 , 不致南辕北辙」的心愿和态度 , 王清任在逝世前一年 , 著成《医林改错》一书 。原来,我们连中医都不能批评了

|《医林改错》 , 最大胆的中医典籍 。后来 , 梁启超评论王清任是:「诚中国医界大胆革命论者 , 其人之学术 , 亦饶有科学的精神 。 」中医面临的最大挑战 , 当然是1840年国门被打开后 , 强势来袭的西医东渐 。西医东渐的说法 , 其实并不算准确 。 更准确的 , 应该是从西方传过来的现代医学 。现代医学的内核是「科学的精神」 , 这是中医的传统哲学无法力敌的 。 到了民国 , 西医已成大势 , 树立了牢固地位 , 而中医不复成为社会需求 。知识界对中医多所不屑 。像是地质学家丁文江、著名学者陈独秀、傅斯年等等 , 都自称「科学不得毁其信仰的节操 , 宁死不吃中药不看中医」 。还有一些激进派人士 , 将中医视为「全盘西化」的最后障碍 , 抨击中医行医者不过是些「依神道而敛财之辈」 。在鲁迅的笔下 , 中医中药则成为吃人血的骗子 。原来,我们连中医都不能批评了。原来,我们连中医都不能批评了

|鲁迅经典短篇小说《药》插画 。医学家余云岫更是提出「废止中医案」 , 当然 , 他的本意是不用区分中医西医 , 应该都统一于现代医学之下 。余云岫的看法看似激进 , 其实有洞见 。 他对中医的否定 , 不是否定中医所有的疗效 , 而是认为中医在医疗卫生体系上无作用 , 有效的医疗体系 , 还要是依靠现代医学上的原则来组织 。但中医学圈敝帚自珍 , 并且总抱着「夷夏之别」的态度 , 对被纳入统一的医学体系反应强烈 , 组团请愿 。最终「废止中医」并未成功 。 而且从此还落下了中西医之争 。当然 , 自民国开始 , 中医也有自我反思与更新 。中医会饱受质疑和批评的致命伤就在于:「不科学」 。 所以中医也做了一系列调整 , 比如:(1)创办近代中医学校 , 改变师家相传的秘制传统模式 。在中医教学上 , 主张中西医并授 , 注重学术的临床实践 , 并吸取西医之专长 。(2)设立近代中医医院 , 改变私人运作的医馆医学关系 。(3)筹建中医团体和学术期刊 , 打造中医交流宣传平台 。其中尤以1930年代实施的「中医科学化」为最 。原来,我们连中医都不能批评了。原来,我们连中医都不能批评了

|1931年 , 紧密连结政府与中医的中央国医馆应运而生 。但是怎样使中医科学化 , 又成了一个难题 。最终 , 国医(中医)采取了二分法 , 他们接纳了西方医学的器具、解剖及生理形质 , 但是在触及中医之「根」时 , 比如伤寒、六气等基础理论 , 国医却不愿让步 。就在这样「非驴非马」的尴尬困境里 , 现代中医学形塑成十分复杂的面貌 。但不管怎样 , 只要是科学化的尝试 , 都是有益的 。历史学者熊月之曾在《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中指出:中西医学在近代的命运:「恰似一面巨大的文化透镜 , 聚敛着百年来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民族主义情绪与科学思潮、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都市化与田园情结等各种冲突与张力 。 」中医与西医的冲突 , 本质上是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中医为了一股不被「完全西化」的执念 , 也确实千方百计的做了努力 。民国中医谢佩玉有这样的认识:「循学术之无国界之公例 , 研习其真理而为吾医学臻完善焉则诸君所成就必有以杰出其群 , 宣国粹之光华 。 」其实 , 只要是在科学精神的轨道上 , 无所谓中西方之分 。 反过来说 , 如果能用科学改造国粹 , 形成蕴含科学精神的中医 , 非要坚持保留中医 , 也无不可 。科学本是一种探索知识的理性方式 , 它跨越了民族、国家、疆域的界限 , 中西医之间也本不该势如水火 , 而是相互促进、批评和检验 。屠呦呦的青蒿素便是一个明证 , 虽不能说是中医药的胜利 , 但它打开了中西药结合研发的新视界 。或者粗暴点儿 , 只要能治病 , 中医与西医殊途同归 。但是 , 中医的科学改造是一回事 , 请来法律强制权力来保驾护航 , 那是另外一回事 。对中医的维护如果到了《北京市中医药条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稿)》的地步 , 对反对中医的人要予以法办 , 那中医圈就到了救人还没看到效果、害人已经立竿见影的地步了 。中医看病 , 讲究脉络 。 但还有一脉不通 。此为言脉 。宋代的周密 , 在《癸辛杂识别集·襄阳始末》记载了这样一段话:「夫当人言汹汹 , 所幸众言纷纷 , 古今所恃以立国于天地间者 , 独有此一脉 。 言脉犹活 , 国脉其有瘳乎 , 欲行求言 , 皆谬论也 。 」人言汹汹 , 众言纷纷 , 这是国家立国的言脉 。中医圈人士 , 请细评这话 。 弄懂了 , 再去翻《黄帝内经》、练中医手艺 。如果弄不懂 , 也别为中医争命了 。你的文化水平不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