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倩婷|“厌女症”的后果,比想象中隐蔽而可怕( 四 )


一些女性也会做出反抗 , 如雅君一样 , 但反抗的方式各有不同 。 后来 , 雅君成了一名女权主义者 , 持续关注女性议题 。 但也有一些人 , 像曾经的她那样 , 依然厌恶自己女性的身份 。
“反抗的另一种结果 , 就是女性认同了社会对她们性别的压抑 , 讨厌自己的性别身份 , 要中性化 , 要男人化 。 她心理上不认同自己是个女人 , 因为觉得女人是个很肮脏的角色 。 ” 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宗春山对本刊采访人员说 。 在对青少年的心理辅导中 , 他发现太多类似案例 。
《我曾经很讨厌自己是个女人》一文几乎成了一个树洞 , 人们纷纷留言讲述自己的故事 。
一位985高校法学院的学生留言道:“(法学院)院长今天上课居然说 , ‘女孩子好好学习是天经地义的 , 要不然以后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孩子 , 就没时间读书了’ 。 ”
一位叫“夏旅”的女孩 , 趁着暑假 , 拿到驾照 , 结果却频繁听到人们对女司机的种种指责 , “弄得我现在都不敢开车上路” 。
另一个女孩 , 因父亲重男轻女 , 在家族中受尽歧视 。 终于结婚成家 , 却又因生的是女儿 , 受到丈夫和婆婆的责难 。
也有读者留言反思 , 看了这篇文章才意识到 , “原来我也是一个厌女症患者 , 我怎么那么糟糕啊 。 ”
这些对女性的厌恶行为 , 不像美国加州枪击案、日本秋叶原无差别杀人案那般激烈 , “更像是小石子 , 不会致残 , 但是会让人膈应” , 雅君说 , 和很多女性一样 , 她也遇到过性骚扰 , 这种“膈应”的小石子几乎无处不在 。
“生活在厌女社会 , 每个人都难免有厌女的思想” , 柯倩婷说 , 而改变的第一步 , 则在于“我们多大程度上愿意承认、面对自身的厌女思想” 。
新刊预告 · 封面故事
厌女与恐男:性别战争为何越来越激烈 本刊采访人员 劳骏晶 王霜霜 陈光 / 文
现实中 , 她其实是个很随和的女孩 , 还向本刊采访人员推荐菜单 。 但是一到网上 , 接触到女性婚姻等议题 , 她就切换到亢奋模式 , 变得“很凶” 。 她微博表述常用偏激、愤怒词句 , 爱用极端表述 , 比如“结婚的女人不完整”“她们(结婚女性)为男拳添砖加瓦 , 她们把女性逼上绝路”“不能让婚姻玷污爱情”等 。
反抗“厌女者”的女孩们 本刊采访人员 杨建伟 / 文
她记得很多小时候的事 。 上学时 , 陈雅清讨厌粉红色、讨厌穿裙子 , 她把自己打扮得像个男孩子……她逐渐理解 , 之所以如此 , 是因为厌恶自己的女性身份 , 希望能变成“能干的、坚强的”男性 。
性别生意 本刊采访人员 王一博 徐牧心 / 文
性别生意的代表性人物、情感博主Ayawawa , 十几年来一直话题不断 。 她的理论核心之一是 , 如何让男性喜欢自己 , 如何通过两性关系获利 。 这曾被《奇葩说》辩手马薇薇嘲讽为:菜市场大妈的情感经济学 , 用最少的钱买最多的黄瓜 。
改变 , 从正视开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