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甘当“三防”战线上的“老黄牛”
2019年9月2日 , 受第14号台风“剑鱼”影响 , 海南岛沿海出现20到50厘米的风暴增水 。 9月4日上午10时许 , 南渡江龙塘站水位已经高达12.46米 , 距离警戒水位12.50米仅有4厘米 , 是否启动转移群众的防风防洪预案 , 58岁的李元谟感到巨大的压力 , 作为和风雨打了近40年交道的老“三防”人 , 李元谟清楚 , 如果不能正确解读水情将意味着什么 。
“差4厘米就达到最高警戒水位 , 什么时间段达到最高?什么时间退水?我和同事需长时间不间断地收集分析各水文站数据 , 提出决策建议 , 真的压力很大 , 血压升的很高 。 ”李元谟说道 。 每年5月进入汛期以后 , 李元谟和市应急管理局的其他同事始终在高度紧张状态下工作 , 常常需要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几天几夜 , 根据风级和洪水发生频率 , 密切跟踪风情、雨情 , 确定是否需要人员撤离以供领导决策 。
本文插图
李元谟(左)正在检查水库安全度汛
与“水”结缘
“每次等到台风或者洪水过了 , 全部工作已经结束了 , 没有太大的灾害损失 , 没有收到人员伤亡报告 , 我们就很高兴、真的很高兴 。 ”在李元谟的记忆中 , 他经历过大大小小的台风有100多个 。 从原永庄水库到市水利电力局(现市水务局)、到市三防办、再到市应急管理局 , 李元谟一直都在跟风雨打交道 , 近40年如一日 , 将满腔热血献给“三防”工作 , 为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 。
李元谟与水结缘要从39年前说起 。 1980年 , 年仅18岁的李元谟接了父亲的班 , 成为永庄水库一名职工 。 “当时每天要沿着十多公里的沟渠扛着锄头去清淤 , 那时候水库还不通电 , 晚上只有我一个人点着煤油灯守着 。 ”回忆起当年的一幕幕 , 李元谟记忆犹新 。 艰苦乏味的生活让年轻的李元谟很迷茫 , 当时就想打退堂鼓 。 这个时候父亲不断给他安慰 , 鼓励他做任何事都要学会坚持 , 于是 , 他慢慢把守护水库工作当作自己的事业 。
水文潮位测报是防汛抗旱的“耳目” , 需要科学专业知识 。 为了能胜任这项工作 , 李元谟边工作边复习参加高考 , 1986年考取了广东省水利电力学校 , 1989年毕业后被抽调到原市水利电力局工作 , 并参与了海口市荣山大排涝沟的设计工作 , 直到1995年调到市三防办 , 一干就是20多年 。
“我常常挂念元谟 , 在防风的时候也考虑他的身体 , 我怕他熬不住 , 偶尔我还请元谟的同事提醒一下他吃药 , 我怕他忘了吃药 。 ”李元谟的老伴以前也是永庄水库的职工 , 老两口因水结缘 , 1987年当时还在永庄水库工作的李元谟靠借来的500元钱和老伴结了婚 。 “确实是亏待了家属 , 每次遇到台风都无法回家 , 只能依靠妻子一人承担家庭事务 , 没办法的 , 选择了这个工作就肯定不能离开 。 ”从事了“三防”工作 , 李元谟说自己欠老伴的不只是一个像样的婚礼 , 生活中的欠账更多 。
“三防”的传家宝
在市应急管理局 , 李元谟主要负责“三防”工作年初、年中、年终计划总结的起草编写 , 协调相关部门核对全市每宗水库现状并制定相应度汛措施 , 还要针对每宗水库进行分类评估鉴定 , 并提出水利工程处理意见和方案 。 汛期或台风、暴雨、洪水来临之前 , 他都要实地去查看水文形势、了解防风防汛工作开展情况 , 统筹汇总各方提供的信息;汛期过程中 , 则要严密监控水位、雨量等数据变化 , 以形成每一阶段科学可行的应对方案 , 为防汛应急指挥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 因为出色的工作表现 , 李元谟多次被评为全市抗洪抢险先进个人 , 被所在单位评为先进工作者 。
“除了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 李元谟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也很强 。 ”同事黄宏德说 , 李元谟掌握了大量水文、水利等方面专业知识 , 是真正懂技术的“内行人” , 还非常熟悉全市的流域、水系及各水利工程状况 , 能够从专业角度制定最适合海口实际的方案 。
推荐阅读
- 人民网|丁良浩:消防卫士为人民
- 人民网|兰海军:从脱贫户到“山村卫士”
- 人民网本地站|传承技艺促就业
- 人民网本地站|6月3日至6日0-6点长江二路往友谊路双向禁行
- 呵呵,人民网建言转帖竟被凯迪网小编打入另类!
- 晶报|实战演练砺精兵!观湖举行2020年应急三防演练
- 职业技能|职业技能培训“云学堂”助力复产复工
- PMI|统计局:5月制造业及非制造业PMI均保持在临界点以上
- 人民网|等着你,33年了……
- 小明,怎么又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