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经济跨界还有几道坎( 二 )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张佰瑞则表示 , 夜经济的复合业态是非常重要的方向 , 包括空间的融合以及产品本身的融合 。 在空间上 , 不同的业态在此集聚 , 例如民俗街涵盖了演艺、观光等 。 而像国外的环球影城 , 则是科技文化娱乐的多种融合 。 因此在发展夜经济时 , 面对多元的业态融合 , 需要将区域差异和管理主体差异考虑进去 , 因地制宜地规划布局 。
合理空间布局和管理
家住五棵松的张先生和同学吃饭时 , 经常受到朋友们的“嫉妒” , 部分家住在非核心商圈的人士向北京商报采访人员反映:有时候不是晚上不想出门 , 而是家的周边没有比较近的消费场所 。 “开车嫌麻烦 , 走着又太远了 。 ”
因此 , 平衡的夜间消费场所的空间布局和针对社区型的夜间经济供给 , 目前仍是北京的短板之一 。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对此建议 , 在城市规划方面 , 可以在居民生活区进行娱乐设施配套 , 提供就近的休闲娱乐服务 , 减少人们跨区消费的频率 。
王强也表示 , 除了树立“夜京城”地标区外 , 还应该尽快针对活力不足、服务较少的生活、科教、产业区 , 制定夜间经济促进措施 , 允许市场主体发展体育健身、24小时便利店、深夜食堂等设施业态 , 切实提高北京的“烟火气”和“包容度” , 打造多元、普惠的夜间经济载体 。
另外 , 一些夜间经济的经营主体向北京商报采访人员反映夜间经济成本仍然较高的问题 , 这其中有自身经营的成本问题 , 也有应对监管方面的成本 。 近日 , 上海城管执法局发布优化营商环境指导意见 , 意见中指出:“推进夜市经济发展 , 城管执法部门将配合属地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科学设置夜市 , 指导夜市落实管理主体、实施商户自治 。 ”尊重夜间经济经营的市场规律 , 这一意见是上海提供的他山之石 , 可供借鉴 。
另外 , 夜间经济经营 , 尤其是餐饮行业的经营 , 垃圾处理等问题是在北京生活垃圾分类条例实施后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商户就表示 , 白天对消费者的垃圾分类教育尚且有难度 , 夜间的引导就更不容易了 。
王府中環方面就表示 , 消费者及商户的投放准确率尚且不能达到良好 , 为确保正确分类 , 该商场聘请第三方公司进行检查和二次分类 , 所有人都需要一个认知和熟悉的过程 。 相信经过广泛的宣传 , 一段时间后会分得越来越好 , 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源头减量的目标 。
北京商报采访人员 闫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