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成圣的历程

孔子成圣的历程张国堂2016年1月14日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① , 三十而立② , 四十而不惑③ , 五十而知天命④ , 六十而耳顺⑤ , 七十而从心所欲 , 不踰矩⑥ 。 ”孔子的这段话是孔子生平的自述 , 也是孔子成圣的历程 。朱熹注解曰:①古者十五而入大学 。 心之所之谓之志 。 此所谓学 , 即大学之道也 。 志乎此 , 则念念在此而为之不厌矣 。 ②有以自立 , 则守之固而无所事志矣 。 ③于事物之所当然 , 皆无所疑 , 则知之明而无所事守矣 。 ④天命 , 即天道之流行而赋于物者 , 乃事物所以当然之故也 。 知此则知极其精 , 而不惑又不足言矣 。 ⑤声入心通 , 无所违逆 , 知之之至 , 不思而得也 。 ⑥从 , 如字 。 从 , 随也 。 矩 , 法度之器 , 所以为方者也 。 随其心之所欲 , 而自不过于法度 , 安而行之 , 不勉而中也 。 程子曰:“孔子生而知之也 , 言亦由学而至 , 所以勉进后人也 。 立 , 能自立于斯道也 。 不惑 , 则无所疑矣 。 知天命 , 穷理尽性也 。 耳顺 , 所闻皆通也 。 从心所欲 , 不踰矩 , 则不勉而中矣 。 ”又曰:“孔子自言其进德之序如此者 , 圣人未必然 , 但为学者立法 , 使之盈科而后进 , 成章而后达耳 。 ”胡氏曰:“圣人之教亦多术 , 然其要使人不失其本心而已 。 欲得此心者 , 惟志乎圣人所示之学 , 循其序而进焉 。 至于一疵不存、万理明尽之后 , 则其日用之间 , 本心莹然 , 随所意欲 , 莫非至理 。 盖心即体 , 欲即用 , 体即道 , 用即义 , 声为律而身为度矣 。 ”又曰:“圣人言此 , 一以示学者当优游涵泳 , 不可躐等而进;二以示学者当日就月将 , 不可半途而废也 。 ”愚谓圣人生知安行 , 固无积累之渐 , 然其心未尝自谓已至此也 。 是其日用之间 , 必有独觉其进而人不及知者 。 故因其近似以自名 , 欲学者以是为则而自勉 , 非心实自圣而姑为是退托也 。 后凡言谦辞之属 , 意皆放此 。徐志刚先生的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开始学习;三十岁时能自立于世;四十岁时遇事就不疑惑;五十岁时懂得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了七十岁时才能达到随心所欲 , 想怎么做便怎么做 , 也不会超出规矩 。 ”徐志刚先生的译文不准确 。 耳顺的意思是不因人言而踰矩 。 徐志刚把耳顺理解为“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 是错误的 。 人皆有从众心理 , 人也皆有服从权威的心理 , 只有圣人能做到“不因人言而踰矩” 。 乡愿(或乡原)都“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 宽容持不同意见的人 , 是正确的 , 但“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就有乡原的错误倾向了 。子曰:“乡原 , 德之贼也 。 ”朱熹注解曰:乡者 , 鄙俗之意 。 原 , 与愿同 。 荀子原悫 , 注读作愿是也 。 乡原 , 乡人之愿者也 。 盖其同流合污以媚于世 , 故在乡人之中 , 独以愿称 。 夫子以其似德非德 , 而反乱乎德 , 故以为德之贼而深恶之 。 详见孟子末篇 。上帝的诫命曰:“不可杀人 。 ”某些伊斯兰教教徒屠杀背道者的恐怖主义行为是罪恶的 , 因为他们违犯了上帝“不可杀人”的诫命 , 因此 , 他们自己就是背道者 。孔子并非生而知之 , 孔子自言自己是学而知之 。 程子认为孔子生而知之 , 这样高抬孔子 , 实陷孔子于虚伪 , 谦虚固然是美德 , 但诚实是更高的美德 。 为“勉进后人也”而说假话 , 也是不对的 。 孔子在《论语》中的话语句句皆是真理 , 不得怀疑 , 也不得更改 , 也不得以任何理由扭曲孔子原话的原意 。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 , 好古 , 敏以求之者也 。 ”子曰:“性相近也 , 习相远也 。 ”《三字经》说:“人之初 , 性本善 。 ”孔子有人之初的善良本性 , 就是仁、义、礼、智、信 。 人人在被造之初都有上帝的形象和样式 , 上帝在造人时 , 把律法(义理)写在每个人的心里 , 就是人的良心 。 当然人人皆受原罪的沾染 。 尹氏曰:“孔子以生知之圣 , 每云好学者 , 非惟勉人也 , 盖生而可知者义理尔 , 若夫礼乐名物、古今事变 , 亦必待学而后有以验其实也 。 ”如果说“孔子以生知之圣” , 那么人人都与孔子一样 , 都“以生知之圣” 。 就人之初的本性本能而言 , 孔子与他人都一样 。 孔子信道好学 , 这就是孔子能成为圣人的根本原因 。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 这也是真理叫孔子得自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