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网|学术大家接连发力之后,中国学术期刊迈向国际一流的下一步该怎么走( 二 )


被学术界诟病已久的“一流二流论文投国外 , 三流四流论文投国内”现象的根本原因 , 说到底还是国产学术期刊的水平仍与国外有一定的差距 。 据《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2019)》数据显示 , 尽管“中国学术期刊的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连续7年快速增长 , 显示出我国学术期刊质量不断提升” , 但与此同时“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科技TOP期刊只与SCI中等期刊水平相当” , 而“进入国际顶尖期刊行列”的只有几种 。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19中国科技期刊图书相关指标》也佐证了前者的结论:2018年中国184种具有JCR指标的科技期刊平均影响因子为2.582 , 位列世界第6;平均总被引频次为2213次 , 位列世界第20 。
因此 , 不得不承认的是 , 中国学术期刊的平均质量还有待提高 。 “这不仅涉及到科研成果的首发权问题 , 还会影响中国在科技领域的话语权” 。 郭兴明说 。
编辑专业化+运作集约化 , 或是国产学术期刊发展的有效路径
应当如何补齐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短板?面对这个问题 , 学术期刊业内人士建议可以通过期刊群的集约化运作 , 以及加强期刊的专业化编辑团队着手 。
据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9)》的数据 , 我国科技期刊数量为4973种 , 尽管数量不少 , 但平均每个主管单位有3.9种科技期刊、平均每个主办单位有1.6种科技期刊 , “小、弱、散”的特征较为明显 。
目前 , 国际知名的学术出版商有德国斯普林格(Springer)、荷兰爱思唯尔(Elsevier)、美国的Wiley和IEEE等 , 它们普遍通过资本运作、并购和结盟等方式 , 走规模化、集团化的经营路线 , 不仅旗下刊物众多 , 还在全球电子刊、数据库的发行渠道上具有绝对话语权 。 大型学术出版集团的宣传、推广、营销能力以及数据库销售能力 , 是独立、分散的期刊社不可比拟的 。 国外的期刊出版集团模式未必要照搬照抄 , 但期刊的集约化运作在整合资源、提升办刊质量方面的作用得到了许多期刊业内人士的认同 , 在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9)》中明确提出了推进期刊集约化的建议 。
程磊也肯定了期刊集约化的作用 , 他认为相关学科领域组成中等规模的期刊集群能提高编辑出版过程的效率 , 减少人员和时间的浪费 。 不过 , 程磊特别强调 , 期刊的集约化发展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把现有的学术期刊简单地拼接在一起 , “‘小、弱、散’的期刊即使抱团也不会变强 , 最关键的还是要‘修炼内功’ , 办出高规格的学术期刊 , 然后再通过建设子刊或期刊联盟的形式扩大规模和影响力 。 ”程磊谈到 , CR在早期与国际学术期刊出版集团的合作中得到了一定帮助 , 但CR快速发展“最根本的原因是从2006年起建立专业科学编辑模式” 。
这些年来 , CR前后陆陆续续培养了15个专业科学编辑 , 目前科学编辑部的编辑全部为博士研究生学历 , 且具有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知识背景 。 “我们的编辑不再是简单地处理文字差错的工作 , 而是能和学者在专业学术领域交流 。 ”高素养的编辑团队是CR为作者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 , 不仅审稿速度快、提出修改意见到位 , 还能对论文的英文表达进行修订以达到精准的要求 。 在程磊看来 , 无论是科研工作还是学术期刊的出版 , 人才都是最关键的要素 。
作者:卫中
编辑:郭超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