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回望过去的卫生纸“流水线”,看看曾经人们是如何“插草纸”的
“插草纸”是地方土语 , 因其动作而得名 。 插草纸时 , 要用两手端住一个特制的长方形竹架 , 上铺分成四格的竹帘 , 将其往盛满纸浆的木槽里轻轻一插 , 再迅速端起 , 把纸浆在竹帘上遛匀 , 剩余纸浆倒回木槽 , 这便形成了草纸坯 。 草纸坯脱扣在特制的托板上压掉水分 , 五张一沓揭开晒干 , 按八十张一刀、十刀一条分刀打条 , 成品草纸就制作完成了 。
作者:堵锡忠
文章图片
北晚新视觉资料图说起插草纸 , 还得追溯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 那时的物资相当匮乏 , 特别是农村 , 连一些基本生活用品的供应都难以保障 , 其中最令人尴尬的就是缺卫生纸 。
一年夏天 , 生产队在村子旁的小河边 , 用稻草编成帘子搭起简易棚 , 买来粉碎机、竹帘、纱布袋等特制工具 , 办起了草纸作坊 。 人们先把收集来的破旧纸箱放在大缸里用水泡烂 , 掺入适量的废碎棉絮 , 再用打浆机粉碎成纸浆 , 灌入纱布袋中用河水洗净 , 然后将清洗过的纸浆放进大木槽 , 注入洁净的河水搅拌均匀 , 供插草纸时使用 。
插草纸是核心工序 , 劳动强度大 , 不仅要站立操作 , 而且要求手法灵巧 , 因为操作的熟练程度直接决定纸型的厚与薄、质量的优与劣、日产量的高与低 。 我父亲是第一批插草纸的男工 , 刚开始插草纸时 , 竹帘拿得不大稳当 , 插出的草纸厚薄不匀 , 他便反复揣摩、练习 , 很快掌握了动作要领 , 插草纸的速度快速提高 , 插出的草纸不仅匀称 , 而且分量轻、产量高、质量好 , 一天能插五六条 , 成了草纸作坊的顶梁柱 。
草纸作坊开了两个木槽 , 按现代说法 , 就是两条生产线 。 每个木槽配有两名揭草纸女工 , 白天插出的草纸必须连夜揭开 , 否则就会黏连在一起 。 到晚上 , 生产队的公屋里灯火通明 , 我母亲和另外几名女工挑灯夜战 , 把一坨坨草纸坯放到架子上 , 用碎碗片光亮的一面充当刮板 , 将草纸的毛面刮光 , 再在上边沿轻摁出一道页边 , 重叠在一起的草纸就会微微裂开页边 , 很容易揭开 。 她们从右上角向左下角小心翼翼地将草纸揭下 , 动作轻巧柔软 , 速度快捷平稳 , 揭到对角线时停止 , 每五张为一沓 , 每张间隔两至三毫米 , 这样一次就能揭下五张草纸 。 白天插出的草纸坯 , 大约到晚上九十点钟就揭完了 , 大家伸着懒腰、揉着眼睛 , 环顾刚刚揭开的一摞摞草纸 , 脸上洋溢着满足的微笑 。
草纸作坊不像现代造纸厂那样配有大型烘干设备 , 基本上是靠天吃饭 。 因为晚上揭开、码好的草纸必须在第二天晒干后分刀打条 , 一次性成品成型 , 这样做出来的草纸才干爽硬朗、白里透黄 , 所以每天早上 , 人们都像夏收夏种“双抢”农忙一样 , 与天公抢质量 , 向天公要效益 。 只要是天气好 , 哪怕是阴天 , 生产队的公场上都晒满了湿漉漉的草纸 , 远远看去 , 黄呼呼一片 , 不知情的还误认为是粮食大丰收 。 最可怕的就是天气发生变化 , 一到黄梅天 , 连续几天不见太阳 , 甚至一直细雨绵绵 , 那就只能在心里默默祈祷 , 盼着天晴日出、艳阳高照……
【纸回望过去的卫生纸“流水线”,看看曾经人们是如何“插草纸”的】如今 , 当人们在选择各种品牌、各种型号生活用纸的时候 , 很少有人记起当年的草纸作坊 , 记起父辈们在草纸作坊里忙碌的身影 。 但在我的记忆中 , 始终抹不掉父亲插草纸的情景 , 那娴熟、敏捷的动作 , 更让我觉得他是我永远追随的偶像 。
推荐阅读
- 疫情疫情之下,学子们的锅碗柜瓢盆交响曲
- 暴徒暴徒与华盛顿勾结凸显香港国安立法紧迫性
- 小麦追忆过去的美食记忆!孟津县老手艺人将青麦子变身成碾馔
- 男乘客付了2万元打车费!接下去的举动司机懵了…
- 浙江男乘客付了2万元打车费!接下去的举动司机懵了…
- 『故事』武汉,清零!一起回望战“疫”中的动人故事
- #海水浴场#青岛出台新规!事关大家最爱去的这个地
- 【长顺】85后带货副县长郑秋实:美女是我竭力想撕去的标签
- 老去的男孩们,还记得 23 年前的 Tifa 小姐姐吗?
- 85后带货副县长郑秋实:美女是我竭力想撕去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