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有事儿呼我”曾是那个时代流行语,回顾京城“寻呼岁月”( 二 )


1993年8月 , 国家决定将无线寻呼业务等9种电信业务向社会开放经营 。 社会经营单位从此获准进入电信业务市场 。 开放就意味着竞争 。 1994年首批批准了长城、华讯、凯奇、中直等67家企业 , 共77个寻呼台的申请 , 到年底获准经营无线电寻呼业务的单位已达到120个、寻呼台140个 。 此时 , 社会办寻呼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 无线寻呼的发展如火如荼 , 仅北京一地平均每周就有两家寻呼台开业 , 而且当年投资、当年收回 。 那时流行着这样一句话:“要想富 , 上寻呼 。 ”随着寻呼市场的放开 , 社会上展/p>
人们在拿到盼望已久的BP机时 , 大都会立即兴奋地告知亲朋好友自己的呼号 , 最后还不忘叮嘱一句:“有事儿呼我!”“有事儿呼我”成为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流行语 。 有时寻呼机很长时间不响 , 反而感到寂寞 , 于是有人就拿起电话“自呼”一下解闷儿 。
寻呼台还经常做一些超出寻呼业务范围的事情 , 例如当年的126台曾利用寻呼为留守家里的孩子找到了父母 。 班长台还经常接到用户提出代发情书、诀别信等请求电话 。 有些夫妻吵架 , 女方在气头上拨通班长台后 , 边哭边说着指责对方的气话 , 并告诉班长台:“给我呼100遍!”班长台俨然成了宣泄不良情绪的场所 。 此时 , 班长要边劝慰用户边发出呼叫信息 , 承担着“心理咨询师”的角色 。 还有一些外国朋友到北京后 , 经常询问到哪里购物、看病 , 游览哪些景点 , 如何乘车等 。 还有的用户第二天要出差 , 希望126寻呼台“叫早”……这些分内分外的要求 , 寻呼台也尽力满足 , 为用户提供“综合信息服务” 。
就在寻呼市场异彩纷呈地上演着竞争与融合的时候 , 一场无法避免的技术替代也悄悄开始了 。 尽管寻呼机“随时随地传信息” , 但单向通信方式注定要被新技术所淘汰 。 20世纪80年代后期 , 移动电话手机陆续在大城市出现 , 开始时由于过高的价格门槛 , 挡住了大批普通用户 。 20世纪90年代后期 , 我国移动电话市场一路高歌猛进 , 出现了又一个“雪崩效应” , 用户数量逐年呈几何级数递增 。 从1998年到2000年 , 我国的移动电话用户分别增长600万、1300万和4000万户 。 到2000年时达到8526万户 , 总数超过了寻呼用户 。 那时有一句著名的广告语:“呼机 , 手机 , 商务通 , 一个都不能少!”正是见证了寻呼机与手机并存过渡的时代 。 进入21世纪 , 手机逐渐具备了主叫号码显示、短消息等功能 , 这使得手机实际上也具备了寻呼机的功能 。 移动电话 , 作为新的个人通信工具 , 这些业务的替代作用击中了无线寻呼的“命门” , 使得寻呼无力还手 , 在竞争中节节败退 , 并渐渐被用户遗弃 。 2007年 , 中国联通关闭无线寻呼服务的申请获得国家信息产业部批准 , 至此 , 京城乃至全国无线寻呼台大部分关闭 。
世事更迭 , 当寻呼成为往事 , 沉淀下来的却是温馨和美好 。 回想寻呼机 , 十几年前的事却犹如隔世 。 有怀旧情结的人会时常想起自己的寻呼机和它曾经带来的喜怒哀乐 , 有些人甚至至今依旧珍藏着它们 , 重温着已经远去的“寻呼岁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