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有事儿呼我”曾是那个时代流行语,回顾京城“寻呼岁月”


北京日报客户端|“有事儿呼我”曾是那个时代流行语,回顾京城“寻呼岁月”
文章图片
20世纪90年代 , 尽管京城住宅电话炙手可热 , 但最火爆的通信工具却非BP机莫属 。 曾几何时 , 腰别BP机是何等时髦 , “嘀嘀嘀”的响声是何等荣耀 。 如今 , 这声音早已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 , 寻呼岁月也将永远地留存在我们的记忆里 。
1985年11月1日 , 北京开办了第一家寻呼台——126台 , 采用人工转发、数字显示方式 。 数字显示的寻呼内容除了显示回拨电话号码外 , 每个购买寻呼机的用户都会得到一本代码小册子 , 把一些常用的词语编成数字代码 , 除了姓氏、性别的代码外 , 还有例如“04请接我”、“49老地方等”、“56今天加班”等等 , 收到这些信息的人要查代码本才能明白数字的具体含义 , 确实很麻烦 。 另外当时的人们并不了解这能发出声响的小黑盒子有什么用处 , 而且1000多元的售价几乎是当时普通人大半年的工资 。 几年中 , 国内的无线寻呼发展得不温不火 。
【北京日报客户端|“有事儿呼我”曾是那个时代流行语,回顾京城“寻呼岁月”】20世纪90年代初 , 无线寻呼业出现转折 。 尤其是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 , 让组委会的官员和更多的普通用户认识了无线寻呼 。 那时 , 126台为组委会的工作人员提供了“专项服务” , 几乎成为组委会的“秘书台” 。 这之后 , BP机时来运转 , 变得炙手可热 。
那时候 , 腰间别着一部BP机会引来众人羡慕的目光 。 由于住宅电话尚未普及 , 打电话极其不便 , 街头公用电话也不多 , 于是 , 手持BP机排队打公用电话成为街头一景 。
1992年12月28日 , 北京电信部门开通了127自动寻呼台 。 自动寻呼虽然显示的仍然是一串电话号码 , 但寻呼者不用再与话务员语言沟通 , 而是用电话连续拨出被呼叫的10位号码 , 电话发出“嘀嘀”两声叫表示寻呼成功 , 就可以挂机等候了 。 被呼者的BP机上则会显示刚才呼人的电话号码 , 于是就满大街寻找公用电话 。 自动寻呼大大方便了呼叫者 , 也刺激了寻呼用户数的膨胀 , 最终127台的规模超过了126台 。 当时 , 北京无线通信局只有位于西直门的营业厅受理127自动寻呼业务 , 开始放号时 , 用户为申请127夜间就开始排队 , 曾创下夜间排队长达300米的纪录 。 这一年 , 北京无线通信局的BP机用户数量突飞猛进 , 仅126、127台就达到15万用户 , 创下了历史纪录 , 使无线通信局所属寻呼台成为京城“老大” 。
1994年2月 , 在127台基础上 , 北京无线通信局又组建了128汉字寻呼台 。 呼人者把要通知对方的话告诉寻呼台话务小姐 , 被呼的汉字BP机上就会出现汉字信息 , 与我们今天的手机短信极其类似 , 只是不能直接回复而已 , 这是寻呼机单向通信的特点 。 那时 , 腰里别着一部香烟盒大小的摩托罗拉“大汉显” , 是商界精英、成功人士的标志之一 。
寻呼机开启了个人即时通信的时代 。 虽然在寻呼机出现之前 , 固定电话已经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 , 但固定电话无法自由移动 , 这一局限性无法完全满足人们对即时通信的要求 。 寻呼机的出现大大改变了这一现象 , 再也不必分身乏术 , 你完全可以在另一件事情中等待电话的到来 。 当然 , 如果想实现与双方的对话 , 你的身上除了要有寻呼机 , 身边还是要有一部固定电话 。
寻呼机的声音不像今天的手机 , 可以随心所欲地定制各种铃声 , 体现个性化 。 各种寻呼机的声音基本上都差不多 , 有人呼入时 , 都是“嘀嘀嘀”的铃音 , 所以在公交车上或者办公室、会议室里 , “嘀嘀嘀”一响起来 , 很多人都会不约而同地看看自己腰里的寻呼机 。 也正是这个声音 , 寻呼机被人们赋予一个亲切的称呼——“电蛐蛐” 。
在无线通信局之后 , 北京郊区建成了188(汉字)和189(自动)寻呼台 , 后改为288和289 , 在10个远郊区县都设有基站 , 成为北京当时信号覆盖范围最广的寻呼台 。 很快 , 后来者居上 , 288汉显寻呼机比128更抢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