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拉说文史|圣之清者伯夷

【拉拉说文史|圣之清者伯夷】

拉拉说文史|圣之清者伯夷
本文插图

伯夷 , 商末孤竹国(今河北卢龙县一带)国君长子 。 孤竹国是商王朝在北方的一个宗族国 , 其国君墨氏 。 墨氏在文献中或作墨夷氏、目夷氏 。 据《史书、殷本纪》:“契为子姓 , 其后分封 , 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 。 也就是说 , 孤竹国君为建立商王朝的商部落始祖契的子孙后代 。 据此 , 有史家推测 , 孤竹国能建立于夏代 , 入商为商代的同姓诸侯国 。 从契到唐灭夏桀建立商朝 , 共传十四代 。 在这样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内 , 商部落的不断扩大 , 孤竹国作为其宗族国 , 为商族南下以及最终建立殷商王权 , 起到了物资和人员输送的战略支撑 。
孤竹国君想传位于三子叔齐 , 等他去世时 , 叔齐却想让位于兄伯夷 。 后来孤竹国君薨 , 按当时社会常礼 , 长子应该即位 。 但清廉自守的伯夷却说:“应该尊重父亲生前的遗愿让位与叔齐 。 ”于是他放弃自己继承王位的权利 , 逃到孤竹国外 。 大家又推举叔齐作国君 。 叔齐说:“我若继承王位 , 既破坏了礼制 , 又于兄弟不恭 。 ”也逃到孤竹国外 , 和他的长兄巧遇在赶往西岐的考察途中 。 两个人都不肯就任国君之位 , 国人立中子继承了王位 。

拉拉说文史|圣之清者伯夷
本文插图

古之让国者 , 有尧禅让于舜 , 舜禅让于禹 , 而伯夷跟许由、卞随、务光之辈一样 , 都是不接受让位而选择逃避的人 。
伯夷、叔齐离开孤竹国后 , 听说周文王姬昌招贤纳士 , 便一同前往投奔 。 此时 , 周文王去世 , 周武王即位 , 正准备“东伐纣” 。 两人指责周武王此举是“以暴易暴” , 上前拉住武王马缰说:“你父亲死了不在家守孝 , 还大动干戈 , 这能称得上孝道吗?你作为商朝的臣民 , 前去弑杀自己的君主 , 这能算得上仁义吗?”但劝阻未果 。 后来武王灭殷商 , 建立周朝后 , 两人便一同隐居在首阳山 , 采薇而食 , 义不食周粟 , 最终都饿死在首阳山上 。

拉拉说文史|圣之清者伯夷
本文插图

伯夷弃王位而逃离故国 , 宁愿饿死也不吃周朝的粮食 , 他的所作所为绝非一般人所能做到 。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 伯夷弃国而不慕权 , 弃命而不爱身 , 是否别有所图?他在人生的关键时刻 , 所作出的选择难道真的无怨无悔吗?是为了理想信念 , 还是为了扬名天下?
孔子说:“伯夷、叔齐 , 不念旧恶 , 怨是用稀 。 ”还说:“求仁得仁 , 又何怨乎?”其实说者简单 , 真正做到如此谈何容易 。 而且 , 即使去做了某一件事情 , 也不等于没有怨言 , 尽管没有人强迫他去做 。 去做 , 是遵循自己内心的一个做人原则;而怨恨 , 则是人性之本能 。 孤竹国君不想立伯夷为继承人 , 伯夷便尊重父亲的意愿 , 即使后来叔齐想让位于他 , 他也不接受 。 因为接受王位是违背父亲原意的 , 所以伯夷只好逃离祖国 。 但是 , 他这么做 , 不等于没有怨言 , 只是尊重自己的父君罢了 。

拉拉说文史|圣之清者伯夷
本文插图

同样 , 伯夷隐居在首阳山 , 宁愿饿死也不食周粟 , 这也是因为一方面他要遵守自己内心的道德标准 , 鄙视周武王的行为 , 所以不吃周朝的粮食 。 至少在表面上他保持了自己仁义之心 , 守住了自己的纯洁 。 另一方面 , 伯夷最终饿死的结局 , 显然不是他心甘情愿的 , 不可能没有怨言 。 正如他在歌中所唱的“于嗟徂兮 , 命之衰矣” , 感叹自己倒霉的命运 , 怎能说没有怨言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