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晚年为啥不再创作新作品这与她出国是不是有必然关系

从1932年处女作《不幸的她》开始,到1955年正式去美国,张爱玲已经创作了20多年了。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是自然铁律,人生一定会有创作巅峰,但不可能一直都是巅峰。金庸1955年写的《书剑恩仇录》到1970年左右停止创作,刀枪剑戟快意恩仇儿女之情加在一起也就写了15年左右。
张爱玲只写小女人,按1955年正式去美国算也写了20多年。张爱玲产量比较高,对于一个高产作家,写个20年也足够了。很多人写了一辈子也就几本小说。当然,这里强调的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还有些文人看着是写了一生,实际除了几本代表作其他的也很一般。
她后期也没有不再创作,《怨女》、《色戒》、《五四遗事》等等,包括没写完的《小团圆》和改编自《十八春》的《半生缘》。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除了小说外,张爱玲进入了她个人剧本创作的巅峰,《桃花运》、《南北一家亲》、《小儿女》、《太太万岁》、《不了情》、《魂归离恨天》等等,前两天去上海电影博物馆还看到了《魂归离恨天》的字样,虽然这个剧本没有被拍出来。张爱玲的照片与400多位优秀电影人一起被挂在上海电影博物馆的“星耀苍穹”上。
20世70年代末80年代初,张爱玲又开始搞学术了:《海上花列传评注》、《红楼梦魇》等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她又开始搞译著了:《爱默森选集》、《老人与海》等。散文这期间她也写了几篇。
我觉得张爱玲也很有可能是写够了以前的小女人才开始转型的,她可以写的不错,但是很难再有突破了;而且张爱玲写了几十年估计也写腻了,即使能有突破可能她也不想再写这方面的。
至于有人说张爱玲江“女”才尽了,就请再看一遍我上面的回答。
至于有人说张爱玲每篇小说都要以张爱玲自己和她身边的人做灵感,那她认识多少个人也不够她写的,早就停止创作了。她的确撕开自己的痛处去写,但是那是流露出的精神形态,不是创作的灵感源泉。
至于离开了创作环境问题,例如金庸写中国大陆名山大川名门大派的时候他在中国香港,他写北宋元明清也并没有穿越到过去,并不影响创作,对于这种宗师级别的作家,离开了创作环境根本不会有更多影响。
至于销路问题,文化背景不同,得到认可也会难一些,但是《秧歌》就是用英文写的啊,真的不买单怎么还被CBS拍成英文电影了,如果在外国她写的小说都没人读,又怎么会拍成电影,这起码证明她的文学作品是有一部分外国人认可的。当然,这部小说比较特殊,即使被拍成电影也不具有代表性。张爱玲的作品的地域特色的确太浓厚了,在那个年代的美国可能并不容易被接受。张爱玲英语虽然很好,但是她那些美到极致的词用英语可能也无法表达出中文的灵韵。况且,她的作品被认可与否,除了内容本身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加之文化隔阂,张爱玲本人生性孤傲,不爱与人交流,不会用人际关系,在当时的外国出版商眼里,张爱玲只是一个普通人,并非一个名作家,也不存在名人效应。
■网友的回复
张爱玲最为人所知的作品的确是在1945年之前就完成了,但这不意味着之后她就没有作品了。解放后,她还写了《十八春》《小艾》等长篇小说,还有《五四遗事》这样的中篇。
出国后,张爱玲的创作主要集中在几个部分:
创作新的作品:《秧歌》和《赤地之恋》都是50年代的作品,胡适对此大为好评。但因为以土改为主题,被定性为FANGONG小说,没有在国内出版。还有《郁金香》《色戒》《同学少年都不贱》等短篇小说,背景还是四十年代的上海,近几年国内陆续整理出版。还有一些散文和剧本在台湾发表。改写年轻时的作品:中篇小说《金锁记》改写为长篇小说《怨女》,《十八春》删去光明的尾巴改写为《半生缘》。翻译和学术研究:学术研究成果有《红楼梦魇》,把上海话的《海上花列传》翻译成国语,翻译了一些英文小说。整理自己的回忆。人生走到最后就反复写自己的故事了,《小团圆》,英文的《易经》和《雷峰塔》都是自传体小说。出国后创作的作品脱离她所处语境是事实,失去现实和母语的滋养,要创作真的很难。
■网友的回复
张爱玲后来是创作过新作品的,只不过不再是小说了!
我曾经也想过这个问题。张爱玲最为人称道的就是小说,而且是情爱小说,或者说是情欲小说,歪曲也好,畸形也罢,或是沉沦,或是机心,或是无法抗拒的命运,其骨子里,终究是一个食色食性的小女人!
以前是可以写的,因为没有正式的爱过,或者真正的爱过,自然是怎样写都可以,怎样想都可以,可以当你经历一段失败甚至是腐烂的爱情时,你如何写?只要落笔,一定会遭到世人的过份解读。
那是张爱玲啊!那是她离婚之后写的情爱小说啊,你说小说里的谁谁谁是不是有她自己的影子呢,小说里的他他他是不是参考了胡兰成的痕迹呢?
这不是可能,而是一定。也就是说,当然再次提笔写情爱小说时,这个小说已经完全脱离了文学的范畴,成为了线索,成为了证据,成为了三五闲人茶余饭后的笑料,甚至成为内心阴暗的酸臭文人充满自慰式的臆想。
以张爱玲的傲气,岂会落入这种圈套,以张爱玲的傲气,岂会横生这种无谓的枝节,反正已经成名过,反正现代文学史上有她这浓墨重彩的一笔,不需要再写什么小说来证明自己!
这是其一
其二,会更辛酸一下。因为张爱玲在小说里把爱情写得太入骨,太现实,太刻薄,仿佛是一个看透情爱的女人,可以命运跟她开了一个玩笑,连一个普通女人都不会掉进去的陷阱,她偏偏就傻傻地跳了进去,
兰成一遇误终身!
她和胡兰成的一切,仿佛是对她的讽刺,堪称情爱心理描写高手的张爱玲,却偏偏陷了进去,对她来说,这不仅是讽刺,更是侮辱,是无法洗却的耻辱。
要知道,张爱玲是有精神洁癖的奇女子!
你让她如何提笔,再写什么情爱小说,岂不是写一次,恨一次,痛一次!
爱,没有毁掉张爱玲,只是毁掉了一个小说宗师!
■网友的回复
张一直是生活在她自己的世界里,不愿意出来,出来一次就被伤害,所以她的小说,全部都是她自己、亲人、朋友,拿刀去割,既真实而又鲜血淋漓。当这些人都写完,她确实也写不出其他了。
■网友的回复
这张照片若干年前摄于洛杉矶,当时我特意去拜访张爱玲在洛杉矶居住得最久的一处住所(她移民美国之后就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搬家数十次)。
三楼的一扇窗户就是张爱玲曾经的公寓。
张爱玲晚年为啥不再创作新作品这与她出国是不是有必然关系
张爱玲故居这幢楼里因为住过不少名人,吸引很多游客观光,所以早就装上两道铁门,贴了告示,谢绝游客。
我当时坐在铁门外面的水泥台阶上,一心只想等有人开门的时候溜进去,过不多久,就有一位老爷爷从里面向外张望,他打开里边的一道铁门,隔着外边的铁门,问我在等什么人。
我站起身,凑过去说,曾经有一位著名的中国女作家在这里住过,我只想进去看一眼。
老爷爷挺着圆圆的大肚子,又问我,这位著名的女作家是不是叫张爱玲?
我说,就是的。
老爷爷说,我以前跟她是邻居,但是只在楼下见过两回,她很瘦很高,风度极好,我们打过招呼,但是她从不跟人聊天。
就这样,老爷爷就开门让我进去了。
张爱玲晚年为啥不再创作新作品这与她出国是不是有必然关系
底楼大厅
张爱玲晚年为啥不再创作新作品这与她出国是不是有必然关系
楼顶,可以看见好莱坞山
张爱玲晚年为啥不再创作新作品这与她出国是不是有必然关系
高楼林立的地方是洛杉矶市中心,也从楼顶可以一览无余张爱玲的晚年独居、不与人来往、常年吃罐头食品、外出坐公交车(洛杉矶的公交车只有穷人才坐,当然她也不会开车)、只使用一次性的餐具,她的经济是拮据的,常言道:“宁吃少年苦,不受老来贫”,张爱玲年轻的时候风风光光过,她爱华服,爱电影,爱艺术,也爱美食,在上海的时候,她住在真正的“上只角”,过的是既有知识又有金钱的小资生活,就像以前被贵族供养的艺术家那样,可以安心创作,更何况她所写的都是自己熟悉的人事,所以只要能过着被人伺候、有人安顿的舒适生活,她就可以笔耕不辍,即使写到后来没有大的突破,但一直写下去是没有问题的。
在美国,她不仅是异乡人,而且经济地位低了很多,她没有办法靠写作赚取足够的收入,曾经的天之娇女就变成了一个普通的穷苦作家,但她也一直在尝试用英文写作、写剧本、翻译自己的旧作。如果张爱玲晚生了几十年,比如是个70后、80后,相信以她的聪明才智(原本是考上了牛津大学的,因为二战开打才没有去,转而去了香港大学,到了那里也是优等生),一定可以在中英文(甚至可能更多语言)之间完美转换。
说到底,谁也不知道她的晚年到底经历了什么,每天的日子是怎么过的,也不过是对传奇的向往和唏嘘罢了。
■网友的回复
【张爱玲晚年为啥不再创作新作品这与她出国是不是有必然关系】 张爱玲的小说读者应该绝大部分都是中国人吧,记得看过有一篇文章说当时国外和我们审美不一样,所以出国后的张爱玲周围的人肯定会更少。对于能够说“出名要趁早”的人来说,这应该是一种折磨。应该有关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