圭海四记|厦门,一直以来“认为”的建城史,要再延后几年了


《厦门志·沿革》:“宋为嘉禾屿 , 属泉州府同安县;元因之 , 立千户所;明为中左所;国朝曰厦门 。
从厦门的沿革可知 , 历朝历代的厦门 , 其惯称是一直在变化的 , 今日 , 我们习以为常的“厦门”之称 , 似乎是从清代才开始普及的 。

圭海四记|厦门,一直以来“认为”的建城史,要再延后几年了
本文插图

厦门 , 可一览整个厦门西海域
纵观历史 , 在明代大部分的时间里 , 厦门也确实以“中左所”为多见 , 究其缘由 , 主要为二:其一 , 明代以前 , 厦门及其所在的嘉禾屿为人烟稀少的海疆桃源 , 直到明初于岛屿的西侧设立中左千户所后才算出世;其二 , 明中后期 , 浯屿水寨内迁厦门后 , 厦门军事地位迅速提升 , 因“浯屿水寨”和“中左千户所”共处一城各有所表 , 厦门才脱颖而出成了二者的居中标记 , 至明末清初 , 郑氏经营厦门 , 更使之生辉 , 中左之名才正式告别历史 。
因此 , 当后世在追溯厦门的建城史时 , 将之定格于洪武年间的中左所城 , 是有道理的 , 只是 , 真正奠定了厦门城近现代地位者 , 可不是中左所城 , 因为 , 中左所 , 在当时的闽南沿海卫所中 , “真的很一般” , 规模最小 , 甚至连建城年代和目的都是错误的 。
洪武元年 , 朱元璋改元之始 , 便定下了全国兵防的基调 , “自京师至郡、县 , 皆立卫、所” 。 在泉州 , 改元泉州路总管府为泉州卫 , 领左、右、中、前、后等五千户所;在漳州 , 改元新军万户府为漳州卫 , 领左、右、中、前、后等五千户所 。

圭海四记|厦门,一直以来“认为”的建城史,要再延后几年了
本文插图

厦门海域 , 中山路一代即原厦门城
朱元璋为了避免明朝重蹈唐朝藩镇割据、宋朝国富不强的覆辙 , 创造性地将地方军、政管理设置为“三权分立”的格局:以承宣布政使司掌管一省的行政 , 以提刑按察使司掌刑名按劾之事 , 以都指挥使司掌掌一方之军政 , 另委派京官监察御史至各省巡回查视 。 而泉州卫、漳州卫便是独立于泉州府、漳州府之外 , 直属于福建都指挥使司的府级军事单位 。
至洪武二十年 , 为防范不断加剧的倭寇骚扰及防止逃亡海外的方国珍等势力回扑 , 朱元璋特别加强了沿海的防御部署 , 这便是明初海禁的由来 。 三月 , 朱元璋命江夏侯周德兴赴闽负责海上布防事宜 。
周德兴也确实堪当大任 , 他在宋元海防寨所基础上 , 结合各府县人口、地形等要素 , “抽福建福、兴、漳、泉四府三丁之一 , 为沿海戍兵 , 得万五千人 , 移置卫所于要害处 , 筑城十六”(《明史·兵三》) , “置巡检司四十有五”(《明史·周德兴传》) 。
第二年 , 朱元璋又另派汤和入闽 , “置福建沿海指挥使司五 , 曰福宁、镇东、平海、永宁、镇海 。 领千户所十二 , 曰大金、定海、梅花、万安、莆禧、崇武、福全、金门、高浦、六鰲、铜山、玄钟”(《明史·兵三》)。

圭海四记|厦门,一直以来“认为”的建城史,要再延后几年了
本文插图

九龙江口的海沧
也就是说 , 为了防倭 , 明朝在闽南沿海又另设了两个与泉州、漳州卫等级相当的卫指挥使司 。 位于泉州者为永宁卫 , 除了领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外 , 还兼有崇武、福全、金门、高浦四个千户所;位于漳州者为镇海卫 , 同样除了领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外 , 还有六鰲、铜山、玄钟三个千户所 。
那么问题来了 , 位于厦门的“中左千户所”在哪?
为何明史没有把它记录在册 。 如果从地图上看 , 其实厦门设置千户所的需求并不大 , 其西北有高浦所 , 东有金门所 , 南有镇海卫 , 论防御密度 , 远大于闽南的其他沿海地区 。 事实上 , 中左所之设 , 目的不在于防倭 , 而在于“防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