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肖复兴致敬童年:一份诗意的六一礼物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肖复兴致敬童年:一份诗意的六一礼物
《合欢》
童年|肖复兴致敬童年:一份诗意的六一礼物
本文插图

好的儿童文学
应该具有诗意的种子
又是一年六一 ,
上一次六一 , 你收到了什么礼物?
你印象最深刻的关于六一的故事是什么?
对于童年 , 你想说什么?
【童年|肖复兴致敬童年:一份诗意的六一礼物】是甜蜜蜜的棒棒糖 ,
还是那次意外的闯祸 ,
又或者是某个念念不忘的好友……
不论我们年岁几何
愿我们内心都住着一个孩子
童年|肖复兴致敬童年:一份诗意的六一礼物
本文插图

Homage
To Childhood
远逝的童年
肖复兴
“那个女孩的名字 , 肯定不叫合欢 。 韩信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 , 是在六月一个早晨上学的路上 。 那条通向学校的街道两旁 , 正盛开着一树树的合欢花 。 ”《合欢》这部小说开头这几句话 , 三年前就写在我的一个空白笔记本上 。 这是我的第一本儿童小说《红脸儿》出版不久后的事情 。
合欢树和合欢树下的那位漂亮的老师 , 以及那可爱的小女孩 , 从童年起一直存活在我的心里 , 始终鲜活如昨 。 只是我一直没敢去触碰她们 , 触碰她们 , 也就是触碰我童年的记忆 。 我怕写不好 , 对不起她们 , 也对不起自己 。 在我几十年的写作生涯中 , 还从来没有这样犹豫踯躅过 。
我知道 , 这就是儿童文学写作的难处 。 不知别人如何 , 我一直认为 , 在所有文学样式中 , 儿童文学最难 。 之所以难 , 是因为要写的对象是儿童 , 而写作者却已经早早远离童年 , 不是儿童了 。 这种时间和心理的落差 , 要求写作者重返童年 , 这如同返老还童一样艰难 , 甚至是不可能的 。
前些日子 , 重读陈伯吹先生1985年写过的一段话 , 这是陈先生为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儿童文学史概述》写的序中的一段话:“‘儿童的被发现’ , 这一提法 , 对儿童工作者说来 , 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 也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 ……如果把儿童看作缩小的成人 , 无视他们独立的人格 , 那么 , 当然在文学天地里没有他们的一席之地了 。 ”
陈先生说“儿童的被发现” , 而不说“发现儿童” , 我想 , 在于前者儿童是主体 , 后者写作者成了主体 。 在儿童文学创作中 , 这样主次颠倒的 , 有不少 , 甚至是常见的 。 于是 , 作品中所呈现的儿童 , 便是陈先生所说的“缩小的成人” , 这是我格外要警惕的 。
于是 , 踌躇了三年之后 , 《合欢》才迟迟写成 。 我变得如履薄冰 , 小心翼翼 。
童年|肖复兴致敬童年:一份诗意的六一礼物
本文插图

其实故事并不难编写 , 难的是如何实现“儿童的被发现” 。 在这样被发现的过程中 , 我也发现了自己已经远逝的童年竟然是那样丰富多彩且令人心动 。 在这样彼此被发现的过程中 , 写作者真的像是返老还童了 , 这实在是儿童文学创作者的福分 。
坦白地说 , 《合欢》里的蔡老师和合欢 , 都实有其人 , 也是我童年生活中最难以忘怀的 。 蔡老师是邻校的一位小学老师 , 在我读小学的几年时光里 , 真的是常常在上学的路上和我擦肩而过 。 她每一次对我的微笑 , 都让我感到那样亲切 , 以致让我想转学到她所在的学校读书 。 尽管我并不了解她 , 未曾和她说过一句话 , 但她却让我的童年充满了想象 。 合欢是我的小学同学 , 四年级从南京转学到我们学校 。 她的乒乓球打得确实不错 , 她的活泼开朗 , 给予我的友情 , 五十余年 , 一直绵延到如今 。 在这部小说中 , 我只是将这样两个不挨不靠却是我最难忘的人物粘连在一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