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学书院|社会充满戾气,因为我们丢掉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家教和门风( 三 )


群学书院|社会充满戾气,因为我们丢掉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家教和门风
本文插图

04
传统的力量在于造就一代又一代的新人 。 仁爱礼让的美德首先在家教里具体地展现出来 。 每一代人都想把成功的经验传授给子孙 , 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比自己更强 , 生活更美满 , 祈求家族荣耀富庶 , 长存于世 。 于是长辈自然会基于个人的阅历 , 尽心收集祖上世代积累下来的真知和感悟 , 总结古往今来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 , 千锤百炼 , 提取为家训格言 , 传授给子孙 , 要求他们代代身体力行 , 严格遵守 , 不走弯路 , 早早踏上人生坦途 。
由此可知 , 家训不是用来对外吹嘘和自我标榜的东西 , 它们属于传家秘籍 , 只在家族内部传承 , 付诸实践 。 我们无法想象祖辈会用虚伪的东西教育子孙 , 因此 , 家训高度真实地反映了千百年来中国人内心深处的价值观和人才观 。
因为家训是经验之谈 , 所以 , 与一般说教的书籍不同 , 它读起来亲切而踏实 , 融合了社会的行为准则和家族的处世经验 , 很少有大话虚饰 , 其中不少是秘不示人的独家心得 , 语言朴实 , 寓意深刻 , 寄望殷殷 。
其次 , 家训具有实用性 。 许多美好的道德、崇高的理想 , 如果不能贯彻 , 便只是空中楼阁 , 停留于观念之中 , 甚至是伪善 。 家训用于切实地调教子孙 , 就必须把美好的道德化为日常生活中可以做到并且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 , 从小做起 , 毫不含糊 , 最终成为生活习惯 , 无须刻意却能自然而然地遵守 。 良好的道德一旦变成生活习惯 , 便达到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踰矩”的境界 。
正是因为如此 , 家训特别重视日常的行为规范 , 点点滴滴 。 诸如一家人吃饭 , 大人没到 , 甚至家人没到齐 , 先到的人就不能先吃;长辈没有动筷子 , 孩子就不敢夹菜 。 这些规矩的背后要给孩子树立的第一个观念是长幼有序、尊重长辈 。
中国古代讲“孝” , 它最朴实的含义是善待父母 , 在家有孝 , 在外才会敬业 。 第二是培养协作精神 , 要懂得关心别人 。 一家人借着吃饭的机会相聚相亲 , 多么美好 。 如果先到先吃 , 后到的只有残羹剩饭 , 会是什么感觉呢?第三是学习分享与自律 。 远古时代 , 物质生活没有今天丰富 , 吃饭是分享成果的时候 。 动物吃东西的时候最为紧张 , 要是靠近它 , 立马翻脸咬你 。 在利益面前 , 人的动物性也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来 。 现在虽然物质丰富了 , 但是某些习性还会保留下来 , 例如有人在饭桌上尽拣好菜吃 , 拿着筷子在菜盘里面挑挑拣拣 , 全然不顾他人 。
一些很有绅士派头的人 , 到了利益关头就把真相暴露无遗 。 难怪有一位企业家跟我说 , 他绝不聘用在饭桌上“挑肥拣瘦”的人 , 因为这种人自私自利 , 没有团队精神 。 一次看似简单的聚餐 , 里面包含这么多的道理 , 人的品行修养往往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 。 所以 , “做人”真正需要从娃娃抓起 。
复次 , 家训还具备有效性 。 我们的家训经过了千百年实践的检验 , 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 在古代世界文明中从来引领潮流 , 不曾落伍 。 像古代的弘农杨氏 , 自从东汉出现了号称“关西孔子”的杨震以来 , 严谨持家 , 诗书耕读 , 代代出人物 , 绵延数百年 , 为世人敬重 。
近代如曾国藩、梁启超等家族 , 是我们能够亲眼见到的实例 。 曾家自曾国藩兄弟以下 , 190多年间 , 涌现了240多位有名望的人才 , 没有出现过纨绔子弟或者败家子 。 梁启超是近代承前启后开风气的大学者 , 九位儿女中 , 有三位院士 , 另外几位也是著名的学者、专家 , 成为众人交口称赞的家庭 。 从古到今的历史证明 , 我们的家训家教是非常有效的 。
【群学书院|社会充满戾气,因为我们丢掉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家教和门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