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一品究竟怎么回事?万家一品背后的真相( 二 )


两人募集了30万元 , 回苏州和朋友一起圆梦 。 于是6年前 , 在繁华观前街的一个僻静角落 , 苏州多了一家113平方米的慢书房 。
畅销书和经典书保持4:6的比例;不拆开书封翻阅 , 书不会卖给你;没有活动收费 , 没有眼花缭乱的文创……他们想让书与人之间发生更多的美妙 。
许涛是家里挣钱的人 , 在广告公司经常加班到很晚 , 周末还要主持书店的会 。 慢书房开办了“书集”服务 , 为企业、社区、银行电信营业部、学校量身定制图书角 。 他们还办了家可以住的书店——有4间客房的民宿“书舍” , 里面住过200多位作家 。
慢书房有个服务叫“送一本书给重要的人” 。 店员和会员沟通:“给前男友送书?你还爱他吗?不爱?那送《百年孤独》?”“太狠了点 。 ”“那送《小王子》吧 。 ”曾有北京和广东的两个朋友挑了同一本书《聂鲁达诗集》寄给对方 。
书店发展了3000位会员 。 因为有美文美图 , 粉丝接近15万 。 线上共读 , 线下 , 一个月举办10场以上沙龙 。 和读者围坐桌边 , 像朋友一样聊天 。 一位知名作家说:“这里能建立起私谊 , 因为眼睛看着眼睛 。 ”2014年 , 慢书房获评首届江苏十大最美书店 , 2018年又获江苏全民阅读十佳阅读推广机构 。
书店里时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 , “我已经搬到苏州了 , 以后每周都可以来慢书房听沙龙了”“我可以在慢书房求婚吗?我是会员 , 我爱人也是在书店里认识的” 。
书店2018年盈利1万多 , 是6年来最少的一年 。 如果算上接送 , 安排吃住就是亏损的 , 这让读者担心 。 若暖在留言:“看到"持平 微亏 尚能运转" , 突然鼻头有些发酸~一定要坚持啊 , 带着我们的梦想 。 ”

坐落在京杭大运河畔的颐和湾社区的运河图书馆大得多 , 场馆面积1200余平方米 , 藏书8万多册 。
几年前 , 许涛帮助颐和湾售楼处选书布置阅读角 , 开发商特别喜欢 。 房子卖完后 , 索性花1000多万将售楼处改建成包括运河、昆曲和园林三个主题区域的图书馆 。
走进一层 , 周边是2万本以运河为主题的图书 。 大厅里 , 历史学家袁灿兴主讲运河与苏州 , 听起来很有意思 。 河运比陆运便宜二三成 , 比海运便宜六七成 。 当时利用运河往京里运鲥鱼 , 运河边开着米铺 , 糙米变精米 , 磨出的糠有香味 , 清糠喂猪 , 粉糠喂鸡 。 当时运河两岸遍布坟茔 , 穷人买不起墓地 , 而这里的地无主 。 太平天国后运河衰落 , 只剩下苏嘉杭的夜航船还在开 。
我们一心想看花18万购藏的《昆曲艺术大典》是何等模样 , 上到3楼 , 迎面遇到满头灰发、穿着本白对襟汉服的耿明 。 这位永远带着笑容的苏州昆曲遗产抢救保护促进会会长 , 像对朋友一样自然地谈起昆曲的种种 , 如数家珍 。
昆曲通过运河传到苏州后 , 绽放璀璨光芒 , 文人汇聚虎丘赏月 , “四方歌者 , 皆宗吴门” 。 上世纪20年代初 , 昆曲衰落 , 苏州四大班只剩下全福班乘船四处演出 。 留美归来的企业家穆藕初接触昆曲后很是喜欢 , 慕名到苏州补园拜访园主人、曲家张紫东 , 与祠堂在狮子林、家宅在桃花坞的贝家贝晋眉一起筹办昆剧传习所 。 3年后 , 从中走出的44位“传”字辈学员成为中国昆曲的中坚力量 。
上世纪80年代 , 各种流行文化蜂拥而入 , 加上电视普及 , 昆曲再次陷入低谷 , 每场演出没几个观众 。 江南著名的私家藏书楼过云楼后人顾笃璜焦虑莫名 , 毅然变卖家产 , 筹办昆剧基金会 , 免费专场演出 , 赠送茶水和瓜果 。 他一边研究昆剧 , 一边举办学习班 , 创办昆剧艺术本科班 , 培养高素质人才 。 2001年 , 昆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榜首 , 寂寞的坚守 , 终于迎来春天 。 顾笃璜组织拙政园昆曲表演 , 抢救剧目和表演手法 。 不顾90高龄 , 他至今仍坚持每周两天去昆剧传习所指点学生 。 耿明由衷钦佩这样的人 , 他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努力协助顾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