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不快乐
文章图片
题图来自:电视剧《都挺好》
前几天看到一个问题 , 很有意思 。 说:既然我们的快乐都来自于多巴胺 , 那为什么大脑不会进化成“自动分泌多巴胺”的模式呢?
这确实是个很有趣的问题 。 很多人都知道 , 我们喜欢做一件事情 , 觉得它有价值 , 无非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大脑分泌了多巴胺 , 从而给予我们快乐和满足感;
同样 , 你心情不好的时候 , 吃一点甜食 , 有助于改善心情 , 原因同样在于多巴胺 —— 它激活了你的奖赏系统 , 唤醒了你的动力 。
那为什么大脑不能时时刻刻都分泌多巴胺 , 让我们每时每刻都处于“快乐”的状态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让我们感到快乐的 , 本质上来说 , 并不是多巴胺本身 , 而是多巴胺的变化 。
什么意思呢?首先了解一个基本事实:大脑其实是每时每刻都在分泌多巴胺的 。 我们不妨把正常情况下的多巴胺水平 , 假定为1 。
当你获得一个奖赏 —— 比如得到一笔奖金 , 高分通过考试 , 或者得到别人的赞扬时 , 多巴胺分泌会升高 , 假定为2 。
那么 , 让你从奖赏中获得快乐和愉悦感的 , 究竟是什么呢?是“多巴胺为2”这个结果吗?不是 , 而是“多巴胺升高了1”这个过程 。
也就是说:多巴胺起作用的机理 , 其实是通过浓度的“变化” , 给大脑打下一个记号 , 告诉大脑:这件事情是有价值的 , 帮我记下来 , 强化它 。
所以 , 很好理解:自然状态下 , 如果大脑分泌多巴胺的水平从“一直都是1”变成“一直都是2” , 会有任何区别吗?不会 。 在这种情况下 , 你的大脑会立即适应“多巴胺=2”的状态 , 并把它变成一种日常状态 。 只有当它变成3、4、5时 , 你才会感受到快乐 。
它唯一起到的作用 , 甚至还可能是负向的:你需要更大剂量的多巴胺变化 , 才能使大脑得到激励 。
1
这个理论 , 就是 1997 年 Schultz 等人提出的“奖赏预测误差假说”(Reward prediction error hypothesis)
。
这个假说优美而简洁 , 它揭示了一个极其简单的结论:多巴胺实际起作用的 , 并不是实际奖赏 , 而是实际奖赏与预期奖赏之间的“期望差” 。
举个简单的例子:放在几个月前 , 我写完一篇文章 , 可能会期望它在12点的时候 , 阅读量能过1万 。 如果实际上阅读量是1.5万 , 且评价都很好 , 那我就会很高兴 。
但鉴于最近几篇文章阅读量都很高 , 所以我的预期会怎么样呢?会被下意识地调高 。 比如 , 我现在写这篇文章 , 可能会期望它到了12点 , 阅读量不仅限于1万 , 而是2万了 。
推荐阅读
- 极度调查 | 我们需要多少新冠疫苗?
- 『国家』为什么我们国家的标准视力表要用“E” 蚂蚁庄园每日一题6月2日.
- 价格跳水、个头缩水?我们采访了一只虾
- 专家:不用多久,我们就可以摘下口罩自由呼吸
- 口罩卢祖洵教授:不用多久,我们就可以摘下口罩自由呼吸
- 这些道理,适合孩子,也适合你这些道理,适合孩子,也适合你
- 林郑月娥:这次我们维护的不单是750万人的安全,也是希望能堵住对于国家安全的一个漏洞
- 如何让你的讲话更吸引人?注意这8件事就行
- 华晨宇报喜不报忧:这届年轻人为什么不流泪了?
- 美国警察冲入直播画面,一拳砸向摄像机,澳媒记者:他们根本不管我们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