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道文化杂志|一 座 千 年 石 窟 的 搬 遷 史 與 修 復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一 座 千 年 石 窟 的 搬 遷 史 與 修 復
圣道文化杂志|一 座 千 年 石 窟 的 搬 遷 史 與 修 復
本文插图

天梯山石窟第13窟(大佛窟)
天梯山石窟 , 俗称大佛寺 , 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古称凉州)城南约50公里的天梯山上 。 这里山峰巍峨 , 陡峭峻拔 , 高入云霄 , 山有石阶 , 拾级而上 , 道路崎岖 , 形如悬梯 , 故称天梯山 。 山巅常年积雪 , 俗称“天梯积雪” , 为凉州八景之一 。 石窟分布在西南峭崖绝壁间 , 四周环山 , 林木葱郁 , 川流纵横 , 景色宜人 。
圣道文化杂志|一 座 千 年 石 窟 的 搬 遷 史 與 修 復
本文插图

1953年的天梯山大佛窟(张清白摄影、李镈提供)
天梯山石窟约创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 , 北朝、隋唐、西夏到明清相继营建 , 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 历代延续修建 , 文物层叠分布是天梯山石窟壁画和雕塑的重要特征 。 建国以后 , 随着考古研究的进展 , 史学家基本判定天梯山石窟即是史籍中多有记述的十六国时期北凉王室所开凿的“凉州石窟” , 它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 。
圣道文化杂志|一 座 千 年 石 窟 的 搬 遷 史 與 修 復
本文插图

天梯山石窟第4窟的北凉菩萨壁画-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圣道文化杂志|一 座 千 年 石 窟 的 搬 遷 史 與 修 復
本文插图

天梯山石窟第3窟一佛二菩萨像(初唐原塑明代重妆)-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历经一千多年的变化 , 到解放初期 , 天梯山石窟存有13个洞窟 , 大体分布为上、中、下三层 。 经过1959年的勘察和清理 , 天梯山石窟尚存19个洞窟 , 有塑像43身、壁画300多平方米 , 以及魏、隋、唐汉藏文写经和初唐绢画等珍贵文物 。
圣道文化杂志|一 座 千 年 石 窟 的 搬 遷 史 與 修 復
本文插图

天梯山石窟所在的黄羊河水库
1958年 , 为解决黄羊河流域万亩土地的灌溉问题 , 政府决定在天梯山石窟附近修建黄羊河水库 。 据水库工程处当时的计算, 水库蓄水后 , 窟群下部的第1、2层计10个洞窟将全部被淹没在水中 。 为了挽救珍贵的石窟文物 , 甘肃省政府决定对天梯山石窟窟内部分文物进行搬迁保护 。 文物搬迁工作队由敦煌文物研究所和甘肃省博物馆抽调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 。
圣道文化杂志|一 座 千 年 石 窟 的 搬 遷 史 與 修 復
本文插图

1959年12月4日 , 天梯山石窟勘察搬迁工作队部分队员和常书鸿队长在第13窟大佛前合影 。 前排左起:张学荣、李承仙、孙纪元、何静珍、张鲁章、倪思贤、窦占彪、任步云 。 后排左起:段文杰、万庚育、翟广炜、常书鸿、丁桂昌、赵之祥、李贞伯、孙儒僩 。
整个搬迁工作从1959年11月正式开始 , 历时半年多 。 工作队对天梯山石窟的部分文物进行了详细地勘察、清理和搬迁工作 。 工作队主要对距地面几十米高的小洞窟进行了清理, 对壁画进行剥离保护 , 对塑像进行搬取加固 。 除大佛窟外 , 距地表几十米高处的小石窟内的数十尊造像、三百余平方米壁画、及25箱文物残片, 于1960年4月运回甘肃省博物馆保存 。
圣道文化杂志|一 座 千 年 石 窟 的 搬 遷 史 與 修 復
本文插图

孙儒僩在测量第13窟大佛造像
圣道文化杂志|一 座 千 年 石 窟 的 搬 遷 史 與 修 復
本文插图

何静珍(左)、赵之祥(右)在测量天梯山石窟总立面
圣道文化杂志|一 座 千 年 石 窟 的 搬 遷 史 與 修 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