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宋徽宗《瑞鹤图》:国宝华光,御笔丹青



古籍|宋徽宗《瑞鹤图》:国宝华光,御笔丹青
本文插图

宋徽宗赵佶《瑞鹤图》
“一见即佳 , 渐看渐倦:此能品也 。 一见平平 , 渐看渐佳:此妙品也 。 初若艰涩格格不入 , 久而渐领 , 愈久而愈爱:此神品也 , 逸品也 。
——傅雷《观画答客问》
一幅好画 ,
能引得观者一层层地去细看 ,
其中的快乐不仅在于
发现了画面中隐藏的秘密 ,
更在于不经意间引得观者发出
“哦 , 原来如此”的惊喜和赞叹 。
观者与画者心思的契合 ,
仿佛是与古人跨时空的对话 。
带着这样的心思 , 带各位追逐一幅作品——宋徽宗赵佶的《瑞鹤图》 , 讲这幅画 , 不仅仅因为它别具一格的构图 , 还因为他包含了一个帝王的心声与格局 。

古籍|宋徽宗《瑞鹤图》:国宝华光,御笔丹青
本文插图

故事发生在北宋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的首都汴京(现河南开封) 。 当日正是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 , 每年的元宵节京城都要举行长达五天五夜的盛大灯会 , 晚上文武百官陪着皇帝在宣德门城楼观赏满城灯火 。
这天晚上 , 宋徽宗亲自登上宣德门城楼与民同乐 , 直到很晚才高兴地回宫 。 第二天一大早 , 突然有官员向他来报告 , 说宣德门上空出现了一幕罕见的吉祥景象 。 汴京宫城的端门上空突然飞来了一群仙鹤 , 在城楼上盘旋飞舞 , 争鸣和应 。 整个皇城内外 , 官员、百姓都争相观望 , 并纷纷赞叹这是“太平盛事 , 吉祥之兆!”

古籍|宋徽宗《瑞鹤图》:国宝华光,御笔丹青
本文插图

赵佶《瑞鹤图》
宋徽宗赶到现场 , 看到了这一奇观 。 还见到有两只仙鹤落到殿脊上 , 竟似解人意 , 长鸣如诉 , 经时不散 , 后迤逦向西北方向飞去 。
徽宗亲睹此情此景兴奋不已 , 认为是祥云伴着仙禽前来帝都告瑞 , 乃国运兴盛之预兆 。 回宫后立刻叫人拿来上好的细绢和精致的笔墨颜料 , 以精微灵动的技艺 , 亲自把这一奇丽的景观用半写生的方式画了出来 。

古籍|宋徽宗《瑞鹤图》:国宝华光,御笔丹青
本文插图

宋徽宗题诗、题跋、签押
画好之后 , 宋徽宗意犹未尽 , 又提笔以独特的瘦金体书法记述了创作这幅画的情景并作诗题:
清晓觚棱拂彩霓 , 仙禽告瑞忽来仪;
飘飘元是三山侣 , 两两还呈千岁姿 。
似拟碧鸾栖宝阁 , 岂同赤雁集天池;
徘徊嘹吠当丹关 , 故使憧憧庶俗知 。
御制御画并书 。
签押:天下一人 。

古籍|宋徽宗《瑞鹤图》:国宝华光,御笔丹青
本文插图

赵佶在题跋中讲到 , 那一年 , “忽有祥云拂来 , 低映端门 , 众皆昂而视之 , 倏有群鹤 , 飞鸣于空中 , 仍有二鹤 , 对止于鸡尾之端(宫殿上檐) , 余皆翱翔 , 如应节奏” , 过往百姓 , 全部叩首 , 感动这种祥瑞的景象 。 后“经时不散迤俪归 , 飞西北隅散” 。

古籍|宋徽宗《瑞鹤图》:国宝华光,御笔丹青
本文插图

这种祥瑞的景象 , 对于当时已经风雨摇缀的王朝来说 , 是多么难得呀!赵佶用他最擅长的手法 , 来记载这一刻 , 希望给风雨中的帝国带来真正的祥瑞 。 他所透露的 , 是帝国在最强文明时代所面临最屈辱威胁时的气质——庄严的大气与贵族的凄凉 。
细细赏来 , 这幅画有很多值得我们品味的地方!
全卷欣赏

古籍|宋徽宗《瑞鹤图》:国宝华光,御笔丹青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