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森影评|《末代皇帝》:迟暮的王朝,百转千回的帝王人生


文森影评/著《末代皇帝》是由意大利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执导的一部传记电影 。 这部电影的蓝本是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和庄士敦的《紫禁城的黄昏》 , 相信中国的读者朋友都不会陌生 , 这为我们观看影片提供了一定的剧情叙述和轮廓 。

文森影评|《末代皇帝》:迟暮的王朝,百转千回的帝王人生
本文插图

《末代皇帝》剧照
1988年 , 该影片获得了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 。 这部电影的拍摄得到了国家和故宫博物院的支持 , 并且是在故宫实景拍摄的 , 也是唯一一部在故宫拍摄的电影 。 这部影片是1986年拍摄的 , 传闻当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访华 , 恰巧碰到剧组在紫禁城拍戏 , 伊丽莎白也未能进入到紫禁城参观 , 这些小趣闻的背后的真实性便不再考究了 。
这部电影主要概况了清朝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坎坷人生 。
讲述了溥仪由帝王—傀儡—战犯—公民的过程 , 如此百转千回的人生 , 世间唯有溥仪一人 。
时代风云与个体命运交织 , 历史沧桑与人性变迁缠绕 。 导演贝托鲁奇运用了半插叙、半倒叙结构 , 向观众展现了末代皇帝的跌宕人生 。
《末代皇帝》将故事分成了两条线 , 一是回国改造的经历 , 二是充满传奇的回忆 。
(一)传奇的开始
1908年 , 醇亲王的儿子爱新觉罗·溥仪被老太后召入宫中 , 长居紫禁城 。
末代皇帝的一生由此开始......
在回忆线中的第一个重要情景 , 小溥仪被带到了一个充满诡异奇幻的大殿 , 面色如纸的老太后在宣布溥仪为新帝后咽了气 。
导演用诡异的气氛营造出了一个王朝迟暮的气息 , 紫禁城不再是窗明几净的 。 这种艺术手法可谓别出心裁、别具匠心 , 可称之为教科书典范 。

文森影评|《末代皇帝》:迟暮的王朝,百转千回的帝王人生
本文插图

诡异的大殿
自从他被关进紫禁城后 , 年幼的溥仪曾一遍一又一遍的呼喊 , 他想用稚幼的声音来对抗这种无奈 , 可是那扇通往自由的宫门却不曾打开 。
他虽然贵为天子 , 却不能打开宫门 , 回到母亲身边 。 就连生母去世 , 溥仪也未能走出宫门 , 也遗憾的没能见到母亲的最后一面 。 那扇朱红大门依旧紧闭 , 气氛的溥仪将手中的白鼠摔死在宫门之上 , 分不清血与朱漆......
(二)悲剧的人生
袁世凯得势后 , 紫禁城成为了国中国 , 溥仪只是那城中的小皇帝 , 只能在宫内自称为朕了 。
直到1924年 , 冯玉祥的部队打破了这一切 , 溥仪被赶出宫中......
可能是溥仪贪恋权力 , 不甘江山易主 , 复辟的野心在他心中萌芽产生 。
导演和摄影师在紫禁城回忆线中 , 以红黄为主的基调 , 营造出了那种朦胧和炽热感 。 这里的镜头色调 , 给电影背后所展现的故事带来了一种特殊印象 。

文森影评|《末代皇帝》:迟暮的王朝,百转千回的帝王人生
本文插图

《末代皇帝》溥仪
(三)歧途傀儡
上段讲述了溥仪的不甘心 , 复辟的野心在他心中产生 。
这时 , 日本人甘粕正彦出现了 , 在他的半胁迫下 , 溥仪离开天津 , 奔赴东北 , 在日本人的控制下 , 成为了满洲国的皇帝 。
这一段故事 , 溥仪已经离开了幽深的紫禁城 , 故事背景呈现出蓝色基调 , 象征着自由 。 溥仪的理想变成了现实 ,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 , 这就是他日思夜想的自由 。
后来日本法西斯战败 , 溥仪被苏联捉了过去 。 回国——现实线
(一)战犯回国
1950年 , 一辆从苏联过来的火车驶进了满洲里火车站 , 溥仪作为了战犯被押回了中国 。
【文森影评|《末代皇帝》:迟暮的王朝,百转千回的帝王人生】在候车室中 , 几名清朝旧臣来到溥仪身边 , 直呼皇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