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之心Autobit|中国车企推出高端品牌的逻辑,自主品牌向上突围( 二 )


可能的途径大概有以下几种:
1)硬件方面 , 控制器高度集成 , 以域控制器的形式承载多个自动驾驶功能 , 减少ECU数量 , 在降低了ECU硬件成本的同时还减少了整车线束成本;
2)软件方面 , 自主研发软件、应用层算法 , 不再强依靠供应商投喂 , 在功能定义方面掌握更多议价权和主动权;
3)系统集成方面 , 坚持硬件平台化 , 有计划地实现硬件预留 , 尽量降低硬件的二次开发成本 , 充分发挥软件定义汽车的软件端的个性化 , 用软件的独特性凸显品牌个性 , 尽可能地发挥硬件的所有能力;
4)多车型联合定点 , 品牌间合作平摊研发费用实现降本 。
2.推出高端品牌 , 突破自主品牌原有的定价天花板 , 才能为新技术、新功能的应用提供更多的成本空间 。
近年来 , 自主品牌凭借高性价比的优势 , 在销售市场份额占比呈逐年攀升之势 。
去年、前年虽有小幅度回落 , 但总体占比依然在一个较大的体量 。
靠着「高性价比」的优势自主品牌分得了较大的市场蛋糕 , 但利润率低、品牌档次不高、价格天花板明显等问题逐渐暴露 , 极大地限制了自主品牌在价格上的上涨空间 。
以ADAS产品为例 , ADAS产品的成本较高 , 占据单车成本的百分就高 , 为了能更好的配置整车成本占比 , 车型定价自然需要有比较高的整车定价空间 。
这就对自主品牌的整体品牌向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作为智能驾驶开发的工程师 , 压缩BOM成本 , 是我们经常面对又无比痛苦的一个课题 , 有时候甚至为了达到单车降成本的要求 , 即使智能驾驶、车联网等功能开发好了 , 也不得不忍痛放弃搭载上车 。
一切的目的 , 都是为了给用户呈现最具性价比的整车产品 。
后来 , 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意识到一个问题 , 通过减少核心技术配置来一味降本 , 打价格战并不是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策略 。
如果想要提升产品力 , 提升性价比 , 增配置 , 练内功 , 注重产品质量品质才是王道 。
为此 , 自主品牌纷纷推出高端品牌试水市场 , 其中长城旗下的WEY、吉利旗下的领克、奇瑞的星途等 , 都是自主品牌高端化的代表 。
与这些品牌不同的是 , 包括一汽红旗、广汽AION以及最近东风h品牌、上汽荣威推出的R品牌 , 则从高端电动车领域切入 。
目前来看 , 推出高端品牌不失为一个好的战略 。
这几家高端品牌的每款车型发布 , 都会吸引行业目光 , 各大车企纷纷购买新车进行零部件级别的深入对标工作 。
自主品牌有了高端的「形」 , 还需要高端的「魂」来支撑 。
想要长久发展 , 品牌的技术沉淀是关键 。
此前自主品牌被人诟病的质量问题多、可靠性差、做工粗糙等问题 , 还需要在高端品牌上打磨改善才行 。
近几年我们也看到了不少口碑很好的高端自主品牌车型面市 , 比如:长城WEY的VV7、小鹏的P7、广汽的AIONS等车型 。
3.跨品牌的优势融合和跨界的生态对接 , 都是为了提高用户的可感知价值 , 合作为品牌向上提供持续的动力 。
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曾经指出 , 未来的车企要与客户、行业内外的供应商 , 甚至竞争对手建立新型的伙伴关系 , 以共赢代替对抗性的竞争 。
由产业的生命周期性质决定 , 产业链条上会出现「归核化」 。
自主品牌的「归核化」之路 , 除了自主创新的助力之外 , 多方合作能很好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
当前行业内的合作可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车企之间的合作 。
所谓背靠大树好乘凉 , 自主车企想要向上还可选择与国际大佬积极合作 。
比如:吉利与沃尔沃联手推出领克品牌 , 沃尔沃向领克输出了Drive-E涡轮增压发动机技术和CMA架构平台 。
其中Drive-E是沃尔沃现阶段主流的发动机 , 新的XC40首先搭载Drive-E引擎 , 而且在V40上也有相关技术的支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