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永烈|叶永烈:“典型的温州人”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叶永烈:“典型的温州人”
本文插图
叶永烈
叶永烈:“典型的温州人”
文/综合
早在40多年前就带我们漫游未来的叶永烈先生 , 5月15日却在上海永远离开了我们 。
享年80岁的他是温州的娇子 。 从11岁发表的那首小诗算起 , 60多年里 , 叶永烈写出了《十万个为什么》《小灵通漫游未来》《历史选择了毛泽东》等180多部著作 , 计3000余万字 。 这位从温州走出的作家 , 其实很难被精准定义 , 当人们冠于他某种前缀时 , 他又会以华丽的转身 , 对大众既往的认知来一次猛烈的撞击:先是科幻 , 再是纪实 , 最后又走向纯文学 。
那么 , 到底是什么缔造了他的多元?
曾为我们解答“十万个为什么”的叶永烈 , 以自己的一生 , 给出了这“第十万零一问”的答案 。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曾出版过叶永烈的《九山湖畔的作家梦》 。 在市区九山湖畔 , “温州小娃”叶永烈出生、入学、在父亲的引导下进行了文学的开蒙 。 可以说 , 无论家庭熏习 , 还是外部环境 , 都将他塑造为一个扎扎实实的温州人 。
可以说 , 叶永烈在40多年前画出了彼时孩童面对未来的畅想 , 也固化了一代人心目中叶永烈的形象 。
当他在“往前看”的科幻小说写作上止步 , 而投身于“往后看”的纪实文学时 , 同样是启用了新的思维方式 , 并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叙事方式 。
“往后看”是另一种形式的“往前走”——它需要更多俯身的钻研 , 以及永不停歇的探寻 。
所以 , 在很多人看来:“他真是典型的那一代温州人 , 聪明、勤奋 , 善于建立自己的体系 。 ”
本文插图
家乡是他的文学起源地
温州是他的“根”之所在
“在科幻和现实中 , 我的温州老乡叶永烈先生用笔带我们往后看 , 领我们往前走 。 ”
“叶老是温州人的骄傲 。 人虽已去 , 文留人间 , 一路走好 。 ”
“问遍十万个为什么 , 小灵通漫游未来去了 。 ”
当叶永烈去世的消息传来 , 一时间 , 几代人的记忆喷涌而出 , 伴随着这个熟悉的名字 , 家乡人更是唏嘘不已 。
叶永烈1940年出生在温州鹿城区铁井栏 , 祖籍乐清七里港 。 在他的自述里 , 父亲是一家银行的行长 , 但有着深厚的古文功底 , “每天开门前带领员工读《古文观止》” 。
11岁时 , 叶永烈的第一个作品发表在《温州日报》前身《浙南日报》上 , 这首《短歌》的小诗 , 70个字 。
叶永烈先生是一个典型的讲义气的温州人 , 无论温州名声或褒或贬 , 无论自己身在何方 , 他都不会忘记温州 , 更不会忘记当年《浙南日报》给他的激励 。 他多次介绍:“在五年级的时候 , 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 使我多变的兴趣从此固定下来 , 竟决定了我毕生的志向 。 ”这件意想不到的事就是他写了一首小诗 , 扔进“投稿箱” , 然后收到他平生收到的第一封报社编辑的来信
本文插图
《历史的绝笔——名人书信背后的故事》
许多年后 , 他苦苦打听 , 找到写信的副刊编辑杨奔 。 1987年春节前夕 , 他一回到温州就到龙港镇拜访早已退休的杨奔编辑 。 2015年3月 , 他还将那封来信收入《历史的绝笔——名人书信背后的故事》一书 。
虽长居上海 , 但故乡温州 , 是叶永烈称之为“根”的地方 , 一直牵挂的地方 , 是永远的精神所在 。
1987年 , 叶永烈与妻子杨惠芬、长子叶舟回温探亲 , 当时正值“温州模式热潮”之中 , 一家人被温州模式深深感染 。 于是 , 叶永烈写出了万字报告文学《中国改革的试验区——温州模式》 , 被大量期刊转载 , 被诸多报告文学选集收入 。 杨惠芬因为回温的感触良多 , 写下了散文《人老而屋新》 , 发表于《新民晚报》 。 叶舟的文章《我看改革中的温州人》 , 也刊登于《光明日报》头版专栏 。 一家三口同写温州模式 , 成为一段佳话 。
推荐阅读
-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有奖征集 | 最美毕业季,致我们在温科的小时光
- Lemon赵少|浙江“第二城”即将诞生,温州并未入选,宁波成为最大热门
- 温州周末去哪儿|福利|城市微旅行——隐匿于城市公园之中的网红打卡胜地~~~你去过几个?
- 炎黄子孙风水文化|这几个生肖就是典型的颜控,只在乎外貌!
- 陈美辉|温州出发去泰顺,住在这家民宿不会错
- 温州发布|温州这五大类森林康养目的地,夏季纳凉必去!
- 旅行|有望与温州“合并”的城市,若能合并成功,或将超越杭州、宁波
- 心底的小城|我国名字超难念的古镇,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色如画,完全不输乌镇
- 温州草根新闻|1个月100多例,温州又有人被蛇咬伤送到永嘉治疗
- 温州旅游|民宿时光 | 在瑞安寻一处高颜值的民宿,体验不一样的乡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