璟言历史|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花中窥人,盛世气象下唐人的“牡丹气质”( 二 )


开元、天宝年间 , 文化高度自信 , 盛世唐诗全面繁荣 , 达到其发展水平的巅峰 , 浦现出一大批天赋极高的诗人 , 如山水田园派的王维、盂浩然 , 边塞诗派的高适、岑参 , 还有王昌龄、崔颢等一大批名家 。 其中最伟大的诗人非李白莫属盛唐时期描写牡丹的诗歌共有六首 , 包括李白的《清平调》三首、王维的《红牡丹》 。 裴士淹的《白牡丹》、柳浑的《牡丹》 , 李白独占一半 。 其借牡丹咏杨贵妃所作的《清平调》更是在盛唐的咏物诗中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 , 作为文学典故频频出现在后世文人的作品中 。
盛唐时期的牡丹分布在陕西 , 山西和四川主要在于皇家园林和四大园林之中 。 种植搭配技术有所进步 , 花色不断推陈出新有一尺黄 , 红色 , 浅红 , 白色等 。 牡丹开始分化等级以黄色为上品 , 红紫后 , 白色最次 。 还出现了擅种植牡丹的"花师"宋单父 。

璟言历史|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花中窥人,盛世气象下唐人的“牡丹气质”
本文插图

三、牡丹成摇钱树 , 唐朝时期牡丹的栽培技术获得极大发展
中唐时期观赏牡丹在地域上主要分布在陕西、河南、山西、四川及浙江等地 。 主要栽植于皇家园林、寺观园林和私家园林 。 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 , 打破了盛唐的繁荣稳定 , 并直接导致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文人党争的政治局面 。 但是中唐并没有彻底衰退 , 政治上相继出现了唐宪宗"元和中兴"、唐宣宗"大中之治" , 国势逐渐恢复 , 社会稳定 , 农业经济依然继续保持着盛唐以来的发展势头 。 人们在久经战乱罹患之苦后开始趋向于享乐 , 当时社会上赏玩牡丹蔚然成风 。
李肇在《唐国史补》中记载 , 三十多年来 , 京城地区每到暮春牡丹花开时节 , 人们竞相出游 , 街上车马若狂 , 甚至以不耽于赏玩为耻 。 唐代科举考试一般从二月开始放榜 , 从二月至六月期间 , 新科进士及第后有到曲江进行宴游活动的传统牡丹赏玩之风的愈演愈烈 , 使得贵族阶层互竞豪奢的争相购买 , 导致牡丹花的价格居高不下 , "价数千 金贵 , 形相两眼疼 。 进一步推动了牡丹的栽培技术发展 。 佛教传入中国后 , 历经重重困难 , 使得佛门僧人认识到 , 佛教的命运是由中国统治者的意志决定的 , 进而将"佛不自兴唯王能兴"、"不依国主 , 则法事难立"等作为其传教的原则 。

璟言历史|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花中窥人,盛世气象下唐人的“牡丹气质”
本文插图

唐朝以牡丹为国花 , 此时佛教正处于鼎盛时期 。 统治阶级皆钟爱牡丹 , 皇家佛寺便在寺院中种植、培育各种牡丹 , 以此附和帝王的喜好 , 期盼帝王的到来会使本寺香火旺盛 , 信徒众多 。 唐朝时期的寺院同王公贵族一样 , 拥有着大量的土地 , 使役奴婢、庄户 , 过着“不耕而食 , 不织而衣”的奢侈的生活 。
寺院的正常运行费用和僧尼们的日常生活费用无疑是巨大的 , 为支付这些费用 , 寺院需要通过尽可能利用现有的资源来发展生产 , 同时增加寺院的"无尽藏".牡丹作为当时的国花 , 又广受大众喜爱 , 销售利润十分丰厚 , 寺院就利用其田产和较为独立的便利条件 , 种植牡丹出售来获取利润 。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 , 出现了"有寺皆有花"的现象 , 唐朝进而成为牡丹进寺观园林的关键时期 。

璟言历史|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花中窥人,盛世气象下唐人的“牡丹气质”
本文插图

四、牡丹成为文人寄情于物的重要载体
晚唐五代时期观赏牡丹在地域上主要分布在五个地方:陕西、河南、四川、甘肃、宁夏、湖北、江西、江苏、福建等地 。 园林类型主要为皇家园林、寺观园林和私家园林 。 政治方面 , 朝廷内统治阶层腐败不堪 , 宦官专权 , 朝廷外藩镇相互制衡的平衡被打破 , 政局动荡 , 战乱四起 , 两税法的实行更加重了底层劳动人民的负担 , 使得民不聊生 , 导致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