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来古事|观星辩位,过洋牵星,古代没有手机导航,不仅不迷路还制作了地图( 二 )


历来古事|观星辩位,过洋牵星,古代没有手机导航,不仅不迷路还制作了地图
本文插图

除此之外 , 古人还发明了"观星辩位"的系统知识理论 。
早在秦朝时期 , 古人就学会了根据金星的方向 , 辨认"东"方向 , 金星也就是如今我们所说的启明星 。
如今我们经常用到的"星辰"中的"辰"在古人看来 , 是一颗单独的星球 , 它并不以成双成对的形式出现 , 因此北极星被称为"北辰" 。
北斗七星也是在先秦时期发现的 , 古人们认为北斗七星主要以北极星为核心 , 以一年的时间长度 , 旋转一圈 , 而北极星极具辨识度的勺子 , 正是人们用来指引方向的最佳工具 。 《鹖冠子》记载:"北斗七星)斗柄指东 , 天下皆春;斗柄指南 , 天下皆夏 。 "
由此可见 , 古人不仅将星象的改变作为方向的辨认工具 , 还用它来区分一年四季的时间记录 。 指南针的最初形态——司南辨位的运用
沿用至今的指南针 , 早在战国时期 , 就开始出现了雏形 , 人们根据磁铁磁性的判断和研究 , 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辨别方向的理论 。
发展到东汉时期 , 更发展为利用磁铁制作了司南 , 它也是指南针面世的最初形态 。
古人对于自己在天文地理上的发展很是骄傲 , 就连当时所发明的司南 , 也做成北斗星的勺子造型 , 勺炳自动旋转后 , 最后指向的位置即为南方 。

历来古事|观星辩位,过洋牵星,古代没有手机导航,不仅不迷路还制作了地图
本文插图

为了克服旋转过程中的地标摩擦力 , 古人还发明了司南鱼 , 就是将司南放在水里 , 让其浮在水面上 , 这样摩擦力就大大减小 , 准确度也更高 。 《梦溪笔谈》中就专门记载了指南针的制作原理 。
你以为古人对此就满意了 , 错 。 古人在此基础上 , 还专门发明了司南车 , 相当于如今的军事导航车 。
值得注意的是 , 司南车采用的并不是磁性来辨认方向 , 而是根据自制的机械原理 , 保证箭头始终指向南方 , 人们就能根据南方的位置推算出其他的区位方向 。 而这种做法 , 大大增强了司南的稳定性 。 融入了等比例绘图的先进理论
单单只有方向的辨认 , 是不足以支持古人远行的 , 毕竟知道了方向 , 却不知道路程 , 是一件很头疼的事 , 尤其在没有手机、没有飞机古代 。 测量路程距离是古人的又一项重大发明 。
早在我国古代 , 就有了所谓的"制图六体" , 它的内容包括距离、海拔、以及地图上的相应比例等概念 。
同时古人在此基础上发明了"计里画方"的测量方式 , 就是根据实际距离的一里地 , 以扩大或缩小比例的方式测量出两地的距离 , 这和如今沿用的比例尺绘图有异曲同工之处 。
目前为止 , 我国流传最完善的地图测绘是清朝时期的《大清一统舆图》 。 这套地图的绘制不仅运用了以上几种绘图技巧 ,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 , 大胆采用西方经纬度的测绘方式 , 使其成为历史上精准度最完善的地图之一 。 以土堆为准 指引方向
除了以上比较有技术含量的测量方式 , 民间还有"封土为台"的测绘方式 , 简单来说 , 就是根据路边的树木作为距离的测量参照物 。
在唐朝时期 , "里堠碑"就是用这种简练且更为精准的方式来确定道路的指示工具 。 但当时用的不是树 , 而是用天然形成的土堆或岩石制作而成 。 不少远行的游人 , 正是凭着封土的标识 , 才能顺利回家 。 牵星术——天文学与数学的首度合作
古人除了在陆地上“做文章” , 同样不放过广阔的大海 。 在明朝时期 , 郑和下西洋正是利用对地平线的判断来分辨方向的 。
在《郑和海航图》中 , 就对古人在海上的导航和航海地图做出了详尽的记录 , 其中"过洋牵星术"是古人的伟大的发明之一 , 它将数学与天文的研究融为一体 。
历来古事|观星辩位,过洋牵星,古代没有手机导航,不仅不迷路还制作了地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