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大学堂|隋朝首创科举,登科的十三名进士最后都去了哪


众所周知 , 科举制是我国人才选拔制度的伟大发明 , 始创自隋朝 。 公元587年 , 隋文帝杨坚下令各大州郡每年贡选三位人才至中央 , 应考秀才 , 标志科举制度的诞生 。 科举制度的发明 , 不独使得人才选拔制度更加科学化 , 同时起到抑制地方豪强、权贵世家势力膨胀的作用 , 巩固中央集权体制 。 在历史上 , 它一直备受推崇 , 实行了有一千三百年之久 。
然而隋朝年祚甚短 , 存在时间不足四十年 。 作为一项新生事物 , 科举在隋朝尚处在草创阶段 。 它的制度难言完善周密 , 选拔出的人才数量也不多 。 实际上 , 隋朝只进行过四、五次科举考试 , 总共选拔出十几名进士(也称秀才) 。 依据史料深入爬梳 , 发现能够对号入座的人物 , 一共十三名 。

【历史大学堂|隋朝首创科举,登科的十三名进士最后都去了哪】历史大学堂|隋朝首创科举,登科的十三名进士最后都去了哪
本文插图

上图_ 科举制图解
人们不禁好奇 , 隋朝选拔出来这十三名进士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们是否名副其实?隋唐易代 , 他们最后都去了哪了?我们不妨一一来认识他们:
1、刘焯:隋朝最早一批进士 , 被州刺史举荐应选秀才 , 射策甲等 。 而后被任命参与国史编修 , 时备顾问 。
刘焯在京多年 , 依靠与名流交游辩论 , 获得很大的声誉 , 却没能真正进入官场 。 因为太过恃才傲物 , 好面折他人 , 引生权贵嫉恨 。 最后他的闲职也被免除 , 被迫返回乡下读书 。 而后朝廷敕令 , 让他和好友刘炫前往四川辅佐蜀王杨秀 。 两人嫌遥远偏僻 , 辞聘不就 。 蜀王大怒 , 派人将他们拘捕 , 押解到军营服役 。 蜀王获罪 , 才被释放回来 。 隋炀帝即位 , 征为太学博士 , 不久去世 。 好友刘炫为他请赐谥号 , 朝廷认为官职太低 , 不配拥有谥号拒绝了 。
2、侯白:隋文帝朝进士 , 以滑稽俳谐称名 , 类东方朔 , 受朝士名人喜爱 。
有一回 , 杨素与吏部尚书牛弘退朝 , 侯白眺望天边 , 深有意味地说:“日之夕矣……”杨素哈哈大笑说:“你是说我们是‘牛羊(杨)下来’吗?”侯白巧用《诗经》中“日之夕矣 , 牛羊下来”一句诗 , 博得贵人一笑 。 隋文帝久闻其名 , 召见后果如其然 , 也非常喜欢他 。 杨素好几次想给他升官 , 隋文帝总是摇头说 :“侯白只是个笑星 , 当不了官的 。 ”仅特批了个五品官的待遇 。 侯白无福消受 , 月余后便病逝 。

历史大学堂|隋朝首创科举,登科的十三名进士最后都去了哪
本文插图

上图_ 王贞(约公元六一一年前后在世) , 字孝逸 , 梁郡陈留人
3、王贞:隋文帝朝进士 , 被授予县尉之职 。
王贞不喜欢琐碎吏务 , 以病辞官归家 , 隐居十余年 。 隋炀帝即位 , 齐王杨暕镇守江都 , 派遣使者向王贞致意 , 邀请他入幕 。 王贞来到江都 , 献上自己的文集 。 齐王阅后大加赞赏 , 赏赐十万贯钱 。 遭逢伯乐 , 王贞还没来得及一展身手 , 就因水土不服患上重病 , 只得辞行回家 , 不久病逝 。
4-6、杜氏三兄弟:杜正玄、杜正藏、杜正伦 。
在隋朝屈指可数的十几名进士中 , 杜氏三兄弟就占了三个位置 。 杜正玄在隋文帝末年高中秀才 , 少年天才的名声传遍京城 。 当时的宰相杨素对这个新晋少年很不以为然 , 直到有一次 , 他当众测试十余篇短杂文 , 杜正玄援笔立就 。 阅毕之后 , 杨素赞叹道:“此真秀才 , 吾不及也!”
杜正藏和杜正伦在隋炀帝时登科 。 杜正藏著有《杜家新语》一书 , 被视为行文写作的典范 , 海内青年后进争相效仿学习 , 还传播到海外的高丽和百济 。 杜正伦入唐后 , 在太宗朝为中书侍郎 。 高宗朝 , 拜相为中书令 。

历史大学堂|隋朝首创科举,登科的十三名进士最后都去了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