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朽林|站在主流对立面的思想家崔寔,对于东汉乱世他有何见解?( 二 )
我们先来明确一下 , 崔寔挑战儒家的权威性 , 他的著作《政论》也被认为是法家的作品 , 那么他算是传统的儒士吗?看看古人对崔寔是如何评价的 , 宋朝的罗璧对于崔寔在《政论》中提出的"参以霸政" , 其认为是崔寔为了顺应社会发展大势 , 最终目的是为了将王权政治中皇权势弱作出的一项"弥补性"措施 。
尽管崔寔的学说中透露着浓厚的法家气息 , 但是在他的政治思想上体现出的依旧是"儒、道、法"三家特征 , 至于其为什么会被放在儒家的对立面——法家 , 我认为是崔寔在当时的"儒家氛围"下提出对儒家的质疑 , 要知道西汉以来统治者便奉行儒家的宽厚爱民 , 崔寔的"霸政思想"中蕴含的强权色彩 , 是对治国最高理念的挑战 。
但这并不能改变崔寔底子里是一名儒士 , 他在《政论》中提到:"孔子对叶公以来远 , 哀公以临名 , 景公以节礼 , 非其不同 , 所急异物也 。 "这是崔寔的儒家底子一个很好的体现 。 三、东汉承三百年之弊病——百王之弊
崔寔对当时的社会问题 , 认为"承百王之弊" , 这是汉朝三百年来造成的弊病 , "百王"并不是真的指"百王" , 而是指从西汉中期开始出现的地方豪强实力膨胀 , 从而对中央政府形成威胁 。
这也是东汉王朝不可避免的问题 。 为何这么说呢?西汉建立之初 , 便实行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的地方行政体系 , 其目的是为了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 , 避免出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并立的局面 , 并且有利于分散诸侯的力量 , 在战时也能防止出现地方军队孤立无援的情况 。
本文插图
七国之乱 , 地方割据祸根显现
然而历史的走向总是出人意料的 , 地方诸侯王对于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富强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 也为文景之治作出了贡献 , 但是地方的强盛与诸侯王对天子惟命是从的假象蒙蔽了汉帝 , 放松了对地方诸侯王的警惕 , 从而造成了七国之乱的祸根 。
即便这件事最后得到了解决 , 但是弊病已经存在 , 就必然会有爆发的时候 。 东汉建国的最大助力就是地方豪族强宗对于刘秀的支持 , 东汉建立以后官僚体系就进入了一支新的力量——地方名门豪族 , 在中央政府上形成儒学师门——地方势力——政治官僚三大群体 。 这时候的中央政府的话事权已经微不足道 , 因此崔寔在《政论》中用"政多恩贷"来形容当时的政治 , 实际上就是表达了中央政府对于各个阶级的妥协 。
本文插图
刘秀上位得益于地方豪强的支持 , 但也引发地方势力膨胀的问题
对于这种问题 , 崔寔看的是十分清晰 , 他具有前瞻性的指出 , 东汉王朝的"百王之弊"并不是汉代才出现的 , 而是一种规律性现象 , 崔寔在《政论》中指出了"凡天下所以不理者 , 常由人主承平日久……或见信之佐 , 括囊守禄;或疏远之臣 , 言以贱废 。 是以王纲纵弛于上 , 智士郁伊于下 。 "四、崔寔思想的前瞻性与可行性
崔寔在《政论》中对于东汉的弊病作出深入的剖析 , 同时也表达的治世的渴望 , 毕竟先秦以来 , 士人无不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 , 而汉朝承接秦 , 对于秦的灭亡有着深切的体会 , 因此当时汉朝政坛最盛"纠秦" , 并将秦灭亡最主要原因之一认为是严刑峻法 , 因此在西汉时期 , 政治一大特色即为"仁政" 。
崔寔则认为 , 随着时代的演变 , 治国之略不能一成不变 , 尤其是在东汉时期 , 社会败坏之下 , 依旧盲目的实行"仁德之治"未免太过于不合时宜 。 因此在《政论》中崔寔认为面对如此乱世不能再墨守成规 , 必须要"恢复"严刑 , 才能够有效解决问题 , 而崔寔也指出了在太平之世则不应该动用严刑峻法 。
但由于崔寔过于强调乱世严刑的重要性 , 以至于在推行"德教化民"的汉代遭到了主流人士的批评 。
推荐阅读
- 单膝跪地,执法部门希望与抗议者们站在一起
- 特朗普手持圣经站在圣约翰圣公会教堂外:“我们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
- 紫芝看世界|老太太装看不见,目视前方太可爱,卡米拉和凯特母亲站在女王面前
- 老西儿侃三晋TB|运城“最大”土佛,站在佛头上可观县城全景,比云冈石窟还要大
- 解封浮山解封 站在城区之巅看这天海城山
- 站在屋顶上|苏轼的一生挚爱:王弗
- 惊!凌晨3点,一个黑影站在十堰男子床边说“你猜我是谁?”报警后...
- 浙报融媒体|为上虞百姓带来福音!浙大二院王建安教授专家工作站在上虞人民医院成立
- 特朗普和推特杠上了,扎克伯格站在哪边?| 小巴看一周
- 吴晓波频道|扎克伯格站在哪边?,特朗普和推特杠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