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常容TB|刘邦遇险总有人相助,项羽失败就一败涂地,为什么差距这么大?


刘邦和项羽 , 关于他们两个总有说不完的故事 , 因为从这两个人身上能找到很多启迪 , 不管是处世还是为人都有借鉴的意义 。
今天来聊的话题就是为什么刘邦遇到危险 , 总会遇到人帮助 , 项羽为什么失败就一败涂地 , 无人相助呢?
刘邦第一次遇到危机是鸿门宴上 , 这是刘邦人生最大的危机 , 比起当年雍齿献出丰县投靠魏国周市 , 使得他无家可归 , 只好投奔项梁这件事情还要严重 。

知常容TB|刘邦遇险总有人相助,项羽失败就一败涂地,为什么差距这么大?
本文插图

因为雍齿背叛之后 , 刘邦还有出路 , 项羽攻打刘邦 , 那刘邦就没有出路了 , 不会有一个诸侯会收留他 。
项羽召见诸侯将 , 入辕门 , 无不膝行而前 , 莫敢仰视——《史记.十二本纪·项羽本纪》
这还只是当年一战成名的巨鹿之战的场景 , 在此之后 , 项羽受降了秦军二十万 , 连名将章邯都认可项羽 , 天下无人敢挫其锋芒 。
但偏偏在这个最关键的时候 , 项伯跑过来还恩情 , 项伯知道刘邦必定要失败 , 就偷跑出来想让张良跟着自己离开刘邦 。 因为当年张良有恩于项伯 。
居下邳 , 为任侠 。 项伯常杀人 , 从良匿——《史记.三十世家·留侯世家》
但张良没有自己一个人逃跑 , 反而带着项伯去见了刘邦 , 经过一番运作 , 刘邦在鸿门宴上有惊无险 。
张良为什么不弃刘邦逃跑 , 反而要冒着风险与刘邦共生死呢?
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 , 沛公善之 , 常用其策 。 良为他人者 , 皆不省 。 良曰:“沛公殆天授 。 ”故遂从之 , 不去见景驹——《史记.三十世家·留侯世家》
景驹就是当年的楚王 , 张良情愿跟着这个不起眼的沛公 , 也不愿去见当时的楚王谋个前程 。 后来张良跟随韩王 , 也是身在韩 , 心在汉 。

知常容TB|刘邦遇险总有人相助,项羽失败就一败涂地,为什么差距这么大?
本文插图

刘邦到底做了什么?
上面其实已经说的很清楚 , 因为张良的话 , 刘邦愿意听 , 而且被采纳 。 这种信任感使得张良愿意与刘邦共患难 。 后来张良还利用与项伯的关系为刘邦谋得了汉中之地 , 使得有机会出兵秦地 。 汉中之地没在手中 , 那刘邦想来争夺天下 , 估计难度会大上很多 。
人最重要的就是信任 , 那项羽对部下信任吗?
不信任 , 当时刘邦点评项羽有一句话很到位 。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 , 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十二本纪·高祖本纪》
亚父都不能用 , 亚父都不信任 , 他只信任姓项的 , 比如项伯等人 , 天下谁愿意跟随你 , 谁愿意帮你卖命 。
再如项羽还中了陈平的反间计 , 连手下的大将都不信任 。
项羽果意不信锺离眜等 。 ——《史记.三十世家·陈丞相世家》
刘邦不觉得韩信有什么神奇的地方 , 当年夏侯婴推荐时 , 为了给夏侯婴面子 , 还是给了韩信一个治粟都尉 。 后来萧何月下追韩信之后 , 他又一次见到韩信 , 并没有凭借第一次印象否认了韩信 , 而是与他交流 。
王曰:“丞相数言将军 , 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史记·七十列传·淮阴侯列传》

知常容TB|刘邦遇险总有人相助,项羽失败就一败涂地,为什么差距这么大?
本文插图

这句话你可以听得出刘邦对韩信的抗拒和怀疑程度 , 但他第二次再见韩信 , 仅仅就是因为萧何的数言就信任 , 可见刘邦对萧何的信任不用言语而跃然纸上 。
正因为这一种对部下的信任 , 使得在最危险的时候 , 部下愿意替刘邦出主意 , 也愿意替刘邦死 。
纪信是刘邦的得力手下 , 人的体型相貌与刘邦很相像 , 在荥阳城被围的时候 , 在这种十分危机的时刻 , 纪信跳出来跟刘邦说你突围 , 由我假扮你 。
将军纪信乃乘王驾 , 诈为汉王 , 诳楚 , 楚皆呼万岁 , 之城东观——《史记·十二本纪·高祖本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