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疫情防控下 学生心理辅导应专业化
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 , 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关怀也要进入新阶段 。 据有关机构统计 , 汶川地震6个月后 , 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高达9.7%左右 , “非典”疫情两年后有10%左右的受灾人群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 。 如果遭遇亲人去世 , 个体创伤会持续更久 。 此时此刻 , 我们应该给予未成年学生怎样的辅导 , 来为他们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这段时间学生心理辅导应该体现立德树人、德育优先 , 有针对性地做好人文关怀 , 彰显学生生命价值 , 激发学生生命潜能 , 每天陪伴学生的老师和家长需要握有“三板斧”:
第一板斧是我们要明白 , 疫情之下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目标是在学习中实现心灵成长 。 所有关于疫情的宏大叙事 , 都是由一个个普通学生的生活和记忆构成的 。 心理防疫修补的 , 正是那些黯淡下去的色彩、缺失的黑洞 。 关注学生心灵成长 , 倾听学生心灵深处的呼唤 , 离不开筑牢心理防疫这一道堤坝 。 疫情下的心理辅导主要目的并不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 也不是去除学生的心理疾病 , 而是教会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 , 让学生在常态化的疫情防控中做出当前最好的选择 , 抓紧时间好好学习 。 对他们进行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 , 引导他们树立富强祖国、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 , 向医护英雄、奋发图强的人学习 。
【疫情疫情防控下 学生心理辅导应专业化】第二板斧是要学会借脑、借力、借平台 , 规避广大老师家长开展心理辅导工作的专业短板 。 大多数老师和家长都不是心理学专家 , 也可能不是科班毕业 , 但现代科技已经给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案 , 用上相关视频、音频资源库 , 也可以开展心理健康辅导 。 比如学习强国、央视频 , 以及中国妇女网在疫情期间与专业机构联合推出的解析生命与家庭之爱的“夜来听”栏目 , 都可以用起来 。 让学生在赏析视频、聆听音频的过程中 , 一起学习、一起反思、一起调整、一起成长 , 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 。
第三板斧是在具体操作中要掌握心理辅导的关键技术“一起” 。 “一起”是疫情下学生心理辅导的精髓 。 “一起”分为三个层面 。 第一个层面:发自真心、自然流畅 。 不管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 , 心理辅导都一定要真心为学生提供倾听、陪伴、关注等支持 。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 , 交流卡壳是经常遇到的事情 , 一旦卡壳我们的交流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 所以沟通方式、沟通内容、沟通场景一定要自然流畅、契机契理 , 千万不能自以为是、强人所难 。 第二个层面:心心相印、同频共情 。 疫情期间虽然每个老师不能进万家门、访万家情、结万家亲 , 和学生面对面、手拉手 , 但是 , 我们可以通过线上活动心连心 , 想学生之所想 , 急学生之所急 , 在关键时刻多给学生一些“及时雨” , 随时随地都能感觉到学生的心理变化 , 随时随地都和学生心有灵犀一点通 , 成为学生信得过靠得住离不开的知心人贴心人 。 第三个层面:随机应变、直指人心 。 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时候 , 不能刻舟求剑 , 墨守成规 , 要根据学生的“口味”和心理状态随机应变 , 精选能够体现我们想法的视频 , 经过剪辑、编辑后分享给学生 , 学生在观看贴心视频或听定制音乐的过程中体验感悟 , 才会自然而然实现我们想要的目标 。 在这个过程中 , 视频的推送绝对不能有明显的功利目的 , 要“随风潜入夜 , 润物细无声” , 要“处无为之事 , 行不言之教” , 要和学生的心理状态真正体现“在一起” 。
根据研究 , 疫情发生后 , 学生的心理一般经历“满不在乎—烦躁愤怒—彷徨懒惰” , 在这三个阶段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孩子?
面对新冠病毒 , 如果孩子满不在乎 , 作为老师和家长必须坚持底线思维 , 做最坏的打算 , 尽最大的努力 , 争取最好的结果 。 要有预见未来防患未然的意识 , 采取各种方法提前让孩子了解病毒的危害性和发展轨迹 , 以最快的速度采取防控措施 。
推荐阅读
- 加强学校传染病防控监督工作加强学校传染病防控监督工作 实行教职员工和学生健康情况“日报告”“零报告”
- 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新冠肺炎疫情暴露了长期被忽视的不平等
- 没结束!美军又一艘万吨巨舰暴发疫情
- 加强学校传染病防控监督工作 实行教职员工和学生健康情况“日报告”“零报告”
- 复学青岛一二年级小学生3日复学 防疫环节一个不少
- 就业共青团“千校万岗”活动帮助8.6万名大学生实现就业
- 菲律宾首都拥挤又遭疫情,政府现金鼓励迁移乡村吸引六万人
- “签证禁令”下的中国赴美留学生:忧心学术努力付之东流担心随时被驱逐
- 大学生转发周知!2021年起扩大“退役大学生士兵”专硕招生规模
- 疫情中国援苏丹抗疫医疗专家组与苏方开展疫情防控和诊疗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