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生津解渴、清热解暑,地道的老北京酸梅汤到底有什么秘方?
笔者第一次见到可口可乐 , 大约是在九岁左右 。 那时在增光路的北面刚刚建起了紫玉饭店 , 饭店门口有一溜向客人们出售商品的商店 , 仿古造型 , 自带一股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气质 。 有一次 , 我和几个同院的孩子壮着胆子钻进去逛了一圈 , 发现里面的东西并不多 , 零零散散地陈列在玻璃柜台上 , 与其说是商品 , 还不如说是展品 。 唯一比较密集的是放在窗台上的一排装着黑褐色液体的玻璃瓶子 , 因为造型独特 , 比北冰洋更加凹凸有致 , 瓶身上还有一圈大大的英文 。 出了商店 , 小伙伴们议论那是个啥 , 有个一向不懂装懂的家伙说八成是卖给老外的瓶装酸梅汤 , 这个答案让我们觉得非常满意 , 连连点头称是……
是啊 ,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 孩子们心里的消暑饮料 , 除了北冰洋 , 就是酸梅汤 。
作者:呼延云
文章图片
“熟水梅汤”有讲究酸梅汤的历史 , 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 。 据民间传说 , 某一年的夏季霍乱流行 , 很多人生病和死亡 , 为了救人 , 官府医生煮乌梅水给患者饮下 , 救人无数 , 因为此“药”属汤剂 , 故得名酸梅汤 。 据说早年间卖酸梅汤的铺子都挂着个幌子 , 一根铜棍儿 , 上面横焊着一个月牙形的铜筒 , 就是针包之类的遗意 。 而游走街巷卖酸梅汤者 , 右手拿着两个小铜盏儿 , 摞在一块儿 , 上下相碰 , 发出叮叮之音 , 这是表示当年医生用来盛酸梅汤的铜碗儿 。 宋末元初学者周密所著笔记《武林旧事》中有“卤梅水”的记录 , 据说就是酸梅汤的前身 。 而今天我们所喝的酸梅汤 , 其实是从清宫御膳房传到民间的 。 乾隆学者郝懿行在《晒书堂诗钞》里就写道:“底须曲水引流觞 , 暑到燕山自然凉 。 铜碗声声街里唤 , 一瓯冰水和梅汤 。 ”
酸梅汤的原料 , 主要是乌梅、山楂、桂花、冰糖这几样 。 乌梅是用半黄的梅子烟熏后制成的 。 先把乌梅泡发 , 然后放入山楂、冰糖 , 加水进行熬制 。 这个水必须是开水 , 不许用凉水 , 故称“熟水梅汤” 。 熬好以后捞出乌梅 , 在梅汤里加入桂花 , 木樨、蜂蜜什么的 , 以调出不同的风味 。 然后将之倒在磁坛子或缸里 , 封上口 , 用冰镇着 , 这样暑天喝 , 又解渴又解暑 。 需要强调的是 , 老北京的“冰镇酸梅汤”讲究的是冰块只能镇在容器外面 , 不能直接放进里面 , 这主要是因为那时的冰块都是天然冰 , 不洁 , 放在酸梅汤里面怕引起饮者闹病 。 著名学者金云臻先生在《燕居梦忆》里说 , 这一条和“熟水梅汤”是保证酸梅汤质量和信誉的关键 , “虽街头小贩也都严格遵守 , 这是当年老北京做买卖的职业道德所在” 。
上述制作酸梅汤的原料中 , 其他没有什么异议 , 唯一特殊的是糖 。 郝懿行在《证俗文》中说:“今人煮梅为汤 , 加白糖而饮之 , 京师以冰水和梅汤 , 尤甘凉 。 ”这也正是京师酸梅汤享誉全国的原因 , 冰糖比白糖更具备败火之用 , 口感也更佳 。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 成本的增加 , 京城的部分商家也用上了白糖 。 邓云乡先生曾经指出:“(制作酸梅汤)最好是冰糖 , 一般则多是白糖了 , 早年间是没有糖精等骗人的玩意儿的 。 ”到了民国年间 , 凡是庙会上卖的酸梅汤 , 基本上加的都是糖精了 , 社会动乱 , 竟连一碗酸梅汤的纯正都保不住 , 实在令人叹息 。 直到今天 , 在市场上面对林林总总的酸梅汤 , 消费者选购时依然要看配料表中是冰糖还是白糖 , 如果不差钱 , 还是买冰糖的为好 。
不过笔者在《日下回眸》中看到文化学者袁树森先生的一篇文章 , 说旧京的酸梅汤也有“用杏干加冰糖”熬制 , 这个说法非常新奇 , 几乎在旧京掌故的文章中仅此一例 , 值得重视 。
从九龙斋到信远斋最初 , 酸梅汤的销售方式主要是货郎挑着担子走街串巷 , 一边走一边掂打着前面说的两个小铜盏 , 吆喝声是“喝酸梅汤嘞 , 冰镇的好喝” , 翁偶虹先生说还有一种串巷货声 , 听来更悠长有味:“又解渴 , 又带凉 , 又加玫瑰又加糖 , 不信您就闹碗尝一尝——酸梅的汤来另一个味儿来!”
推荐阅读
- 关注“无车家庭”应满足什么条件?八问北京“摇号新政”
- 她到底砸了多少钱啊?
- 北京拟发布小客车摇号新规:关注“无车家庭”、增发2万个新能源指标
- 指标北京拟发布小客车摇号新规:关注“无车家庭”、增发2万个新能源指标
- 北京拟发布小客车摇号新政北京拟发布小客车摇号新政 关注无车家庭
- #超前#《长相守》开启超前点映 于小彤老年妆大胆突破引关注
- 您的六一节必备礼物,请查收!——关注儿童安全 远离安全隐患
- 创作儿童阅读受关注 中国原创绘本发展加速度
- 关注40余万中小学生今日返校,学校防疫大礼包各有特点
- 儿童阅读受关注 中国原创绘本发展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