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频频刷屏!“新基建”到底“新”在何处?

新华社北京5月27日电 题:频频刷屏!"新基建"到底"新"在何处?
新华社采访人员张辛欣、张千千、杰文津、温竞华
如果列举2020年中国经济的"热词" , 频频被刷屏的"新基建"一定位列其中 。
今年以来 , 中央多次强调 , 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 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把其作为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举措 。
那么 , "新基建"到底"新"在何处?
"新基建"是要干啥?
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部署 , 让人对"新基建"有了更多期待 。
那么问题来了 , "新基建"到底是要干啥?
提起基础设施建设 , 大家都知道它既体现出民生导向 , 又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乘数效应 。 而"新基建" , 实际上也是对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的扩展 , 不是简单的抛弃传统基础建设而"另起炉灶" 。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铁路管网 , 到改革开放后遍布全国的国道建设 , 之后的高铁以及4G网络 。 每当开启一轮基础设施建设 , 大多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 , 带来一波经济的快速增长 。
"新""旧"之间 , 是寻求发展动能的转变 。
为什么要推"新基建"?可以从政府工作报告中找答案 。 报告把"新基建"等建设 , 放在扩大内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方略举措地位来看待 。
从经济运行的现实情况看 , 在特殊背景下 , 通过发起一轮基础设施建设来扩大有效投资、培育新消费是必然之举 。
从社会发展的多元诉求分析 , 数字经济已成为释放新动能最重要的途径 。 一季度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2% 。 新业态"逆势"上扬也表明了经济发展对数字基础的迫切需求 。
通过加大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建设 , 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 生产力转化为发展力 , 就将产生一石多鸟之效 , 在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上起到重要作用 。
同时 , 新一轮信息技术正加速全球竞争力版图的重塑 , 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光纤和4G宽带网络 , 5G基站超过20万个 , 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
可以说 , 此时此刻布局"新基建"立足当下是应对挑战的突破口 , 着眼未来也是变局中的关键之举 。
"不是应急之策 , 但有应急之效 , 着眼长期增长 , 更具长久之功 。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刘多这样概括 。
"新基建"能带来啥?
"新基建"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刘多用这样一组数据列举"新基建"对投资的拉动:"预计到2025年我国5G网络建设投资累计将达到1.2万亿元 。 "
从需求侧拉动大规模投资 , 也从供给端赋能生产、消费、社会治理等多领域 , "新基建"以投资为手段 , 更以效率为关键词 。
"不是大水漫灌 , 而是细水长流 。 "与短期内拉动增长相比 , 我们更应看重"新基建"对涵养创新的意义 。
5G带动信息消费和产业互联;数据中心推动算力提升孵化诸多创新;让"漫步在云端"的新技术更快落地应用 , 让"孕育于数字"的新需求得到更大程度释放 , 让创新创业创造更加活跃……通过激发创新来推动效率变革 , "新基建"更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义 。
目前看 , "新基建"也许从建设规模难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比肩 , 但通过对各个领域和产业的渗透融合 , 释放的能量将不可小觑 。
中国信通院报告显示 , 预计2020年至2025年我国5G商用间接拉动的经济总产出约24.8万亿元 。
"新基建"的"新"路咋走?
把"新基建"变成新机遇 , 关键在用 。
如何用好"新基建"?怎样释放新动能?"新基建"如何走好"新"路?
"'新基建'要避免传统基础设施建设遇到的问题 , 包括需求不足带来的过剩、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的脱节等等 。 "不少代表委员给出了这样的建议 。
这一切的根本在因地制宜 。
对于5G、大数据平台这些相对成熟的设施 , 各地可以创造条件大力推广;对于人工智能、区块链这些还处于发展中的基础设施 , 应采取不同的策略 , 不应蜂拥而上 , 避免重复建设对地方财政带来的负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