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首打油诗说起

最近我们这个地方时常下雨 , 并伴随电闪雷鸣 , 忽然想起据说是某军阀所做的一首打油诗 。 “诗”云:忽见天上一火练 , 莫非玉帝要抽烟?如果玉帝不抽烟 , 为何又是一火练?据说此诗乃过去一军阀所做 。 真假没考证 , 但诗中提到了“火练”这个词语所描述过去的人们的一种生活情景 , 确实实实在在的长时间的存在过 , 现今的年轻人则根本不知咋回事儿 , 因为他们确实没见过 。话说经济困难时期 , 农村民众的日常生活用品很是困乏(柴米油盐酱醋茶 , 这是一般年景下、小康人家开门必须关注的七件事儿) , 这里所说的用品是指人们赖以生存的最低的必需品 , 即所谓的“油、盐、火、纸” , 而其中的“油” , 我跟你讲绝非食用的豆油、花生油 , 更不是现今超市里那些“鲁花”、“金龙鱼”之类 , 而是点灯照明用的油 。 过去大人叱责孩子:别瞎点灯熬油 , 乃出于此 。到了晚上 , 黑灯瞎火 , 稍微照明是必须的 , 所以就必须点灯 , 点灯就必须有点火的工具不是?另外做饭也须点火 , 大多数男人还要抽烟 。 这些都需要点火工具 。 什么工具?不说打火机了 , 就是买盒火柴也须凭票 , 关键还要花钱不是?那么怎解决?我再跟你讲 , 困难难不到庄稼汉 , 要不怎么说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呢 。人类的先民据说是从钻木取火开始点火的 , 但这也太麻烦了 , 后来随着人们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以及铁器的使用的 , 这种点火技术也日渐改进和提高 。人们发现:用铁器碰擦一种石头(石英石)石英石会擦出很多火花 , 溅到易燃物上会引燃此物 , 从此 , “火镰”、“火石”、“火纸”、“火管儿”、“火捻儿”就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了 。 注意:“火镰”和本文开头所提到的“火练”的区别:“火镰”是用来打火的物件 , 其长5~6公分左右 , 宽2公分 , 厚2毫米的钢片;火练则是指一串火花 。 所以当天空有雷电时 , 就像巨型“火镰”擦出的火练 , 你说除了老天爷以外谁有这个本事?那么问题来了 , 火练跟抽烟又有什么关系?诸位请听 。过去农村庄稼汉大都抽烟 , 烟荷包 , 旱烟袋不离手 。 那么点火呢?则只能靠火镰、火石了 , 但我告诉你 , 只有这两样是不行的 。 因为打出的火花不能直接点燃烟末 。 怎么办?农村人就地取材 , 用高粱杆里面的瓤儿烧成灰 , 碾成粉 , 装在不易受潮的容器里 , 这玩意易燃 , 一个火星即可引燃 。 用的时候捏一点摁到装满旱烟末的烟斗上面 , 然后把火石紧靠烟斗攥住 , 用火镰快速碰擦火石 , 让火花溅到灰上 , 再配合嘴吸 , 立马搞定 。所以当天空电闪雷鸣时 , 诗的作者想到了玉帝——一个白胡子老头儿要抽烟的光景 。 这想像力也是够丰富、有趣的吧!也反映了作者的身份和心里境界:一个大老粗军阀 , 尽管狂妄任性 , 略通文墨 , 但总也逃不脱粗野的本性 。 其实这是外人对这类人外显性的或者说表象的一种误解 , 而这类人往往是粗中有细 , 文化水儿也不浅 。 前些年看到过他们的后人对此的澄清的文字 , 说这些笑话儿大都是别人按在他们头上的 。上面介绍的是抽烟且抽旱烟袋的光景 。 如果要抽烟卷儿怎么办?两个人见面儿 , 递上一根“九五之尊”或“软中华” , 然后抹上点高粱杆灰 , 再用火镰、火石各点各的 , 那场面想想也是够滑稽的 。 这是在说笑话儿 , 各位别当真 。 不过真要这样做起来也并非不可行 , 但点火这件事毕竟抽烟较之日常生活其他方面占比较小不是吗?例如点油灯、点柴火做饭等就不行了 , 因为那是需要明火 , 即必须有火苗才行 。 这就要用到另一种引火材料——“火纸” , 一种易燃的纸 , 又叫毛胎纸 。 先将这纸卷成手指粗的卷儿 , 把一头点燃吹灭火苗 , 形成带暗火的纸卷儿 , 名叫“火捻儿” , 然后灰头朝里插入“火管儿”一1 节内腔差不多粗细的、一端开斜口另一端半封闭的(截一节细竹竿 , 在竹节处钻一小孔 , 防止火捻因缺氧熄灭) 。 要用时 , 抽出火捻儿 , 用口对着火捻灰头一吹 , “噗” , 则燃起火苗 。 这时你用来点什么都可以对吧?这种火管的优点是使用方便 , 不需要火镰、火石 , 随时随地可以吹燃 , 这在一些武侠小说、评书中时常提及:某大侠晚上作案时 , 为了照亮儿 , 掏出了火捻吹亮云云 。 缺点是耗纸 。 因为毕竟处于常燃状态 。 如果要节俭 , 那么火管那一端竹节就不能钻孔 , 插入火捻后就会熄灭 。 用时抽出火捻再动用火镰、火石 , 将火花溅到黑灰头儿即可 。在过去 , 旧社会 , 广大农村贫穷、落后 , 老百姓没有进钱的门路 , 其生存状态 , 生活水平真的低得不能再低了 , 想想就让人觉得无奈 。看看现在 , 各种点火器具 , 打火机应有尽有 , 火柴都退出了历史舞台 , 燃气灶等干脆连点火都省了 , 自动打火 。 今非昔比 , 让我等经历过 , 或者听说过的 , 想想就感叹不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