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全国人大代表王玉玲:破解企业融资难题必须兼顾平复短期冲击和长期机制建设

【『企业』全国人大代表王玉玲:破解企业融资难题必须兼顾平复短期冲击和长期机制建设】新华网北京5月26日电(秦雪璠)近日 ,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党委书记、行长王玉玲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表示破解企业融资难题必须兼顾平复短期冲击和长期机制建设;要实现长江经济带绿色可持续发展 , 需要对"堵"污染保持必要的信贷投入 , 更需要把主要精力转向优化绿色融资结构;建立金融机构有序处置机制是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役的重要环节 。
区分融资困难与经营困难 支持企业正常经营
今年以来 , 面对疫情和经济下行的叠加影响 , 金融部门对实体经济提供了更大力度的支持 。 在流动性总量充裕的情况下 , 企业融资难问题仍然凸显 , 其中既有近期疫情冲击的影响 , 也是经济金融体系结构性矛盾的反映 , 一些企业难以达到贷款条件 , 单一化融资产品难以满足企业的多样化、个性化需要 。 为此 , 王玉玲提出如下建议:
在制造业产能过剩的大背景和疫情短期冲击下 ,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破解企业融资难问题 , 必须兼顾平复短期冲击和长期机制建设 , 注重"四个区分":一是区分前景企业与僵尸企业 , 切实满足有效融资需求;二是区分疫情风险与道德风险 , 避免搭政策便车;三是区分融资困难与经营困难 , 支持企业正常经营;四是区分正常溢价与不当收费 , 发挥好利率的价格信号作用 。 在此基础上 , 完善相关政策 。
第一 , 增强金融服务的异质性 。 围绕优化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结构 , 健全多元化、多层次金融服务主体和市场体系 , 提升金融支持精准度 。 间接融资方面 , 组建由地方政府独资或控股的区域性政策性银行 , 允许吸收少量存款 , 专门针对种子期、初创期和成长期的中小微企业 , 提供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具有政策扶持性质的融资服务 。 推行面向小微和民营企业的"主办行"制度 , 由银行深耕特定行业和企业 , 建立长期紧密合作关系 , 实时动态把握企业经营脉搏 , 避免多家银行对同一客户重复审贷、多头借贷 。 对中小金融机构 , 加大资本补充、不良资产处置力度 , 完善公司治理、强化功能定位 , 增强信贷服务能力 。 直接融资方面 , 鼓励创新介于优先级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间的类夹层融资形式 。 积极发展包括IPO、种子基金、天使基金、VC和私募股权基金的广义股权市场 , 满足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企业融资需求 。 支持发展垃圾债市场 , 专门为信用等级较低的公司发行债券 。
第二 , 增强财税金融的联动性 。 发挥市场和政府两只手作用 , 一是设立具有一定规模的国家专项保障基金 , 专门为难以满足贷款条件的小微和民营企业提供担保 。 二是整合地方各类财政增信资金建立"资金池" , 在贷款风险补偿、应急转贷、财政贴息、增量奖励等方面集中管理 , 放大资金运用的协同效应 。 三是鼓励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扩大担保规模 , 降低担保费率 , 对于信用状况优、经营管理好的担保机构 , 可适当降低保证金缴存比例 。
第三 , 增强信用信息的可用性 。 着眼解决企业抵质押物不足的问题 , 扩充企业信用信息数据来源和使用范围 , 促进扩大信用贷款规模 。 一是形成"能放信用贷款"的环境 。 推动整合政府各部门信息数据 , 建立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平台 。 完善经有关部门认定的与银行审贷有关的中小企业"三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损益表)或普惠领域的"三单"(电费单、水费单、纳税申报单)信息 。 推动省级地方大数据管理机构、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或行业协会与银行机构数据共享 。 二是形成"会放信用贷款"的文化 。 推动银行顺应要素市场化改革新要求 , 从过度依赖"抵押担保"的惯性思维 , 逐步转变到依靠"信用信息"等数据要素价值上来 , 大力推广金融科技手段 , 增强差异化风险定价能力 。 建立企业非金融主要信用信息评价(比如纳税信用评级等)和金融信用信息评价(融资状况等)"双评价"融合机制 , 对中小微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 。 三是形成"敢放信用贷款"的机制 。 出台针对"信用信息贷"的多元化风险缓释措施 , 设立专项风险缓释基金、风险补偿资金 , 或者保险公司专项信用信息贷款保证保险资金 。 建立线上强制执行公证机制 , 提高"信用信息贷"风险处置效率 。 强化各行业主管部门协作 , 建立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 , 并嵌入金融机构信用评级系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