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催化 旅德华人旧业创“新篇”

【欧洲时报采访人员张乔楠报道】疫情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 。 旅德华人从事的中餐业和亚超生意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 但危机之中 , 传统领域却也衍生出了创新的业态 。 转变之中 , 体现的是老一辈从业者和新一代创业人的思考和探索 。
中餐线上外卖业务增长疫情催生竞争创意与服务意识
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 也改变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餐饮行业 。 德国实行严格禁足令期间 , 中餐行业纷纷改变经营方式 , 从堂食改为外卖 。 致力于为欧洲华人提供本地服务的乐本APP , 自然成为许多消费者和中餐馆的选择 。 乐本APP创始人胡一帆介绍 , 这段时间以来 , 平台的入驻商家达到了数百家 , 商家数量以及外卖订单量翻倍增长 。
疫情催化 旅德华人旧业创“新篇”
文章图片
乐本APP工作人员正在将外卖装车 。 (图片来源:本文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采访人员前期的调查发现 , 仍有不少中餐馆选择独立配送 。 这主要基于餐馆拥有足够的配送能力 , 一方面在订单高峰期能保证厨房出菜速度 , 另一方面有合适的包装打包工具和运输工具 , 也有足够的人手负责配送 。 而一些不具备配送能力的餐馆 , 认为与乐本合作压缩了自身本就不高的利润 , 就干脆放弃了外卖业务 。
线上订餐外卖平台近期实现的增长 , 客观原因是疫情带来的大环境改变 , 众多餐馆急切谋求出路 , 通过外卖维持平衡 , 减少损失 。 乐本作为德国中餐外卖领域的先行者 , 自然受益于此 。 但仅靠外部因素 , 是否足以让乐本取得目前的成绩?乐本给这些中餐馆带来哪些附加价值?
一方面 , 乐本通过自己覆盖德国多城市网络的能力 , 帮助餐馆实现服务范围的扩大 。 胡一帆介绍 , 在法兰克福、慕尼黑等德国大城市 , 许多餐馆拥有本地配送能力 , 且自4月初以来 , 市场上外卖供给逐渐增多 , 在需求保持平稳的情况下 , 本地市场给餐馆带来的利润实际上是下降的 。
疫情催化 旅德华人旧业创“新篇”
文章图片
印有乐本速递Logo的配送Smart小车 。
乐本帮助餐馆实现异地配送 , 例如将法兰克福的中餐送到达姆施塔特、卡塞尔 , 把慕尼黑的外卖送至纽伦堡、因戈尔施塔特等周边城市 。 这些地区距离中心城市约2小时车程 , 但市内缺乏丰富的中餐选择 , 对美食的渴望让消费者愿意通过乐本下单 , 并定时定点 , 集中送到自己所在的城市 。 目前乐本对周边城市的集中配送频率为每月1次 。
另一方面 , 乐本帮助餐馆创新、丰富产品线 。 以往 , 德国传统中餐馆以堂食为主 , 外卖为辅 。 疫情期间的外卖模式下 , 乐本鼓励餐馆推出新菜式 , 尤其是适合外卖、远程配送的菜品 。
疫情催化 旅德华人旧业创“新篇”
文章图片
法兰克福小龙坎火锅店等待配送的外卖 。
川菜馆小院坝希望送到客户手中的菜品质量与堂食时没有太大区别 , 于是开发了与以往热辣川菜不同的冷菜系列 , 并受到食客们的喜爱 。 慕尼黑中餐业新近推出了小龙虾外卖 , 汉堡地区也即将上线甜品馆 , 胡一帆表示:“与商家一起为市场提供多元化的服务 , 对餐馆来说 , 是满足既有顾客不一样的口味需求 , 也是开发新的客户群 。 ”
主营川菜的慕尼黑“森”餐厅于疫情期间转营外卖业务 。 他们在菜品包装上颇为用心 , 选择更好的环保包装材料 , 做好塑封防止盒子漏油 , 给包装贴上餐厅的标志……细心的工作是为了提高食客们接到外卖的体验 。
帮助餐馆提高从出餐到送餐等各环节的效率 , 降低餐馆扩大业务实现增收的管理难度 。 “餐馆只需专注于菜品质量 , 平台完成推广、配送和售后服务 。 疫情实际上激励了商家思考如何做好产品 。 外卖市场的壮大 , 催生了更多竞争的创意和更到位的服务意识 。 ”
【疫情催化 旅德华人旧业创“新篇”】疫情无疑给许多行业带来了巨大损失 , 德国中餐业不能幸免 。 但危中见机 , 线上外卖、线上亚超得到了突破式增长 , 传统中餐业也或主动或被动地革新、完善自身产品与服务 。 如德国中餐协会会长胡允庆所言 , “发展了15年单一模式的中餐业 , 应该利用这段时间 , 好好思考行业的发展之路 。 ”
疫情催化 旅德华人旧业创“新篇”
文章图片
中餐馆忙碌准备多份外送配菜 。
线上亚超增长明显疫情改变华人消费习惯
除了中餐消费业态在疫情期间的变化 , 还有一个与德国华人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领域也经历了一段特殊的时期 。 分布在德国各大城市的亚洲超市 , 尽管不像中餐馆一样需要闭门停业 , 但也不可避免受到疫情影响 。
法兰克福火车站附近一家亚洲超市的老板同采访人员表示 , 虽然超市一直开门营业 , 但政府严格的禁足令 , 以及周边公司在三月份开始大面积实行居家办公 , 超市的客流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 “无论是华人还是本地人 , 到店里来逛的次数少了 , 生意肯定受影响 。 ”老板介绍 , 少有的积极变化就是一些老客户 , 会一次性买得多一些 , “那段时间大家都在囤货 。 ”
严控政策下 , 顾客因为担心外出采购会增加感染几率 , 而自觉减少外出次数 。 与亚超实体店的尴尬相比 , 线上亚超在疫情期间得到了一波增长的机会 。
疫情期间 , 德国华人朋友的微信群里 , 更加频繁地出现各个线上亚超品牌的推送 , 各个店家纷纷推出促销惠民的特价信息 , 吸引华人朋友点击下单 。
欧洲在线亚超“打酱油”的官方微博在首页置顶发布线上优惠活动 , 转发微博即可参与礼包抽奖;来自法国、英国、德国、瑞典的用户发来他们收到装满方便面、螺蛳粉、“老干妈”酱料和各式零食的包裹照片和开箱视频 , 官博与他们热烈互动 。
位于汉堡的尹记水产公司也在疫情期间 , 加大了自己在线上的销售力度 。 其微信小程序的订购页面 , 限时闪购活动往往在短时间内便已售罄 。
疫情催化 旅德华人旧业创“新篇”
文章图片
与传统亚洲超市的货量货类相比 , 线上亚超的品类也已十分丰富 。
由德国留学生开发的华人社区应用——撩城APP上线至今 , 已有超过10万注册用户 。 除了社交功能 , 撩城APP的另一个主要业务线上亚超亦实现了显著的增长 。 创始人刘浩然对采访人员表示 , 线上亚超从2月底开始的一个月内 , 订单爆仓的状态频频出现 , 伴随疫情期间用户采购需求的高涨 , 业务量最高时达到了平时的5倍 。 即便从5月份德国开始放宽限制 , 撩城线上亚超的订单量开始出现回落 , 但也基本保持在平时的2到3倍 。
刘浩然表示 , 疫情在德国爆发的初期 , 人们出于担忧会有较为“疯狂的”囤货行为 , “不像平时买菜图新鲜 , 到亚超购物 , 人们对大米、酱油等这些品类的囤货需求大 , 疫情特殊时期 , 只有屯货量到了一定程度后 , 人们才感觉心安 。 ”
除了整体业务量增长 , 用户单个订单均价也有明显上升 。 单个包裹货量大 , 第三方物流公司稍不谨慎就容易出现了一些包裹或产品出现破损的情况 。 刘浩然表示 , 这种情况下团队优先考虑消费者 , 给用户率先补发货之后 , 再同DPD、Helms、DHL等物流合作商协调索赔事宜 。 “消费者对我们的服务还是很满意的 , 一经成为我们线上亚超的用户后 , 反复下单的情况比较多 。 ”
在以往 , 撩城APP线上亚超的客户群体多来自德国中小城市 , 这些地方不像柏林、慕尼黑、法兰克福有较多的亚超实体店;此外 , 目标客群也以学生、全职太太为主 , 女性采购大米等重货时更愿意选择网购 。 但疫情爆发 , 给所有人的生活和传统商业业态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 据介绍 , 疫情期间 , 来自大城市的用户量和订单量增长明显 , 男性用户也有所增加 。
疫情催化 旅德华人旧业创“新篇”
文章图片
撩城APP官网上的卡通宣传画 , 目标客户瞄准了年轻人群体 。
刘浩然表示 , 团队秉承对用户满意度的追求 , 始终探索如何更好地服务客户 , 让华人生活更加便利化 。 他还透露 , 撩城APP与其他线上亚超的一大区别 , 在于技术 。
目前德国市场上大多数的在线亚超 , 通常是实体商家委托外包团队开发的线上平台 。 这类平台的技术调整通常频率低 , 以集中式大改动为主 。 刘浩然作为团队创始人 , 本身就有软件工程的专业背景 , 技术团队对APP的调整通常细微而频繁 。 迭代更新速度快 , 对用户的反馈响应更及时 , 很明显更符合一款互联网产品的要求 。
更确切地说 , 有别于传统的亚超实体开辟电商平台 , 撩城APP是互联网人打造的线上产品 , 后者显然更注重消费者的使用体验 。
采访人员问及 , 是否担心疫情结束后平台业务下降 。 刘浩然笑着回应“疫情何时结束很难说 。 目前能确定的 , 就是不确定性” , 颇具互联网色彩 。 他说 , 如果未来疫情结束 , 线上平台订单量下降是必然 , 但以前从来不考虑线上采购的人成了平台用户 , 习惯也能改变 , 机会与挑战是并存的 , 没有什么不可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