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龙】同样都是团级建制,为何丁伟的28团会比李云龙的新一团多两千人?


【李云龙】同样都是团级建制,为何丁伟的28团会比李云龙的新一团多两千人?
文章图片
【李云龙】同样都是团级建制,为何丁伟的28团会比李云龙的新一团多两千人?
文章图片
李三万
摘要:在抗战剧《亮剑》中 , 同样都是八路军的团级建制 , 为什么丁伟的28团会比李云龙的新一团多两千人?
在抗战剧《亮剑》中 , 同样都是八路军的团级建制 , 为什么丁伟的28团会比李云龙的新一团多两千人?
在说这个话题前 , 先来说说八路军的编制 。
1937年9月 , 陕北的红军主力被改编成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 下辖115师、120师和129师 , 每个师辖两旅四团 , 除此之外 , 每个师还直辖一个独立团或教导团 , 加上直属八路军总部的特务团 , 八路军在最初改编时总共十六个团 。
随着抗日根据地的扩大和抗战形势的发展 , 到1938年底 , 八路军已经发展到了八十多个团 。 由于许多团是新成立的 , 人员和武器装备与原来的十六个团有很大的差距 。 因此 , 八路军进行了整编 。 从1939年到1940年 , 八路军将团分为主力团和地方团两种 。 其中主力团人数约2500人 , 地方团人数约1500人 。 1942年 , 八路军实行精兵简政 , 又将团级建制实行了甲种团、乙种团和丙种团三种 。 甲种团又称为大团 , 人数大约2500人;丙种团又被称为小团 , 取消了营级建制 , 团直辖连 , 规模较小 , 便加灵活机动和适应游击战争 , 人数约1000人;乙种团则介乎于两者之间 , 人数约1500人 。
在《亮剑》中 , 李云龙和丁伟第一次见面就是在1939年到1940年这段时间 , 所以就有人认为 , 李云龙的新一团是1000人的丙种团 , 而丁伟的28团就是2500人的甲种团 , 这显然并不确切 。
在历史上 , 八路军确实有28团这个番号 , 但不是在晋西北 , 而是在冀中军区(属于晋察冀军区的二级军区) , 1942年初冀中军区就发展到五个军分区 , 主力部队就有第22团、第23团、第26团、第27团、第28团、第31团、第32团、第33团八个团的建制——28团就赫然在列 。
冀中军区的部队在抗战历史上是很有名的 , 石家庄被日军占领后 , 中共北方局发动组织的河北游击军就有2400多人 , 同时还有抗日义勇军第五、第八支队 , 以及七个县的民间自卫团 。 1937年10月 原来东北军的国民党军第53军130师691团在团长吕正操的带领下脱离国民党 , 成立人民自卫军 , 并很快发展到5000多人 。 八路军冀中军区和第三纵队就是在人民自卫军和河北游击军合编而成 , 第三纵队就相当于一个旅 。 1939年 , 八路军第三纵队进行整训 , 120师派出大批干部到冀中加强领导 。 到1940年12月 , 冀中军区部队就已经发展到4万人 。
冀中军区部队发展这样快 , 主要因为三个原因:
第一 , 冀中地区人口稠密 , 物产丰富 , 经济基础比较好;
第二 , 八路军第三纵队和120师在冀中坚持抗战 , 战绩辉煌 , 赢得了老百姓的支持;
第三 , 冀中地区本来就有很多民间抗日武装 , 而且大都受到了党的领导和影响 。
所以 , 冀中军区最鼎盛的时候 , 总兵力达到了10万人 , 因此被日军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 1942年日军调集5万多人发动了五一大扫荡 。 冀中军区遭到很大损失 , 部队几乎损失一半 , 冀中军区大部分的军区机关不得不转移到了北岳区 。 到1943年 , 冀中军区重新进行整编 , 编为6个主力团 , 其中还有28团 。
冀中军区的28团 , 作为主力团 , 人数完全有可能在三千人左右 。 不过 , 出身红四方面军的丁伟 , 怎么会到120师和冀中军区就不大说得通了 。
至于李云龙的新一团 , 虽然不是八路军组建时的十六个主力团 , 也是后来大扩军时才成立的 , 但肯定不是后来的丙种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