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正:我早晚也会被市场淘汰


于正:我早晚也会被市场淘汰
本文插图

至少从《延禧攻略》和《鬓边不是海棠红》来看 , 新的“于正制造”和这个时代越来越合拍 , 越来越会讨人喜欢 。 《鬓边》弹幕时常可见对传统文化的追捧 , 戏外年轻人对“国风”的消费需求也成为“文化自信”之后不可忽视的商业机会 。
作者 | 刘丹
于正爱美 。
对于什么是“美” , 于正始终自信 , 甚至带着攻击性 。
在于正的剧里 , 美是显而易见的 , 放在《延禧攻略》里是缂丝、绒花、点翠 , 到《鬓边不是海棠红》变成珠光宝气的京剧名伶 。
在过去的三年多时间里 , 于正和他的欢娱影视一直强调对传统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 故事围绕着昆曲、京剧、古建筑 , 砸重金做服化道 , 面料要苏州的 , 花色得翻遍古画古籍寻来 , 一针一线 , 一砖一瓦 , 都讲究个还原 。
这套方法建立于对前作的总结 。 之前某些作品的不如意 , 被于正归结于服装和场景没做到极致 , 以及被“于正”这个标签所承载的偏见拖累 。 为此 , 他请历史博主 , 请行业专家 , 换掉剧里的老面孔 , 用请大牌明星的预算来提升制作 , 总之力求考究 。 他还成功减肥 , 在各种维度更新“于正” , 让人在面子上挑不出毛病 。
至少从《延禧攻略》和《鬓边不是海棠红》来看 , 新的“于正制造”和这个时代越来越合拍 , 越来越会讨人喜欢 。 《鬓边》弹幕时常可见对传统文化的追捧 , 戏外年轻人对“国风”的消费需求也成为“文化自信”之后不可忽视的商业机会 。
有公众号写《〈鬓边不是海棠红〉真的在弘扬传统文化吗?》 , 于正留言:“您这样凭着猜测明讥暗讽的 , 以后谁敢来弘扬京剧?”还原和保护传统文化 , 成为回应质疑的武器 , 是毋庸置疑的 , 绝对正确的东西 。
撑起那些华美袍子的价值观是恒定的:要有希望、要往上扬 , 要“积极阳光正能量” 。 于正爱美 , 说白了 , 就是爱字面意义上的“好看” 。
【于正:我早晚也会被市场淘汰】 以下为于正自述:
新行头
我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有一个递进的过程 , 不是一步到位的 。
小时候 , 我喜欢看草台班子唱戏 , 觉得特别有意思 。 成年以后 , 我发现很多电视剧里的故事都不对 , 服装也做得很奇怪 , 而在以前的记忆里 , 所有的东西都是很美的 , 这就让我很想去改变 。
早几年我很喜欢汉服 , 做《美人心计》觉得汉服不够漂亮就把现代元素融进去 。 后来《凤囚凰》带给我的刺激特别大 , 我们觉得做了很精致的东西 , 但网友不买账 , 说女主的发型像缝纫机 。

于正:我早晚也会被市场淘汰
本文插图

这让我发现了两个很大的缺点 , 一是衣服太新了 , 用的现代面料 , 所有衣服都像是第一次穿;另外 , 场景也是太新了 , 宫殿像是中式宾馆 。 分开来看这个也对 , 那个也对 , 但是混在一起就没有古韵 。 这个韵味特别特别重要 。
《凤囚凰》之后 , 我有6个月没有拍戏 。 其实《延禧攻略》的剧本早就准备好了 , 但我不能再重复之前的质感 。 那段时间我看了大量的古画 , 一直不明白为什么画里的衣服这么素雅 , 而我们造型老师哪怕直接复制画里的衣服 , 感觉就是不对 。
后来我们去了苏州 , 发现用手工织成的面料跟用机器织成面料完全不一样 , 价格也贵很多 。 当时《延禧攻略》好多演员都定了 , 我干脆把大咖换成新人或者换成朋友 , 把大量钱都放在了服化道上面 , 最后出来的效果就很好 。
从这以后 , 新世界的门就打开了 。 我现在再看之前的戏 , 就觉得有些衣服设计感太重了 , 太想要让年轻人喜欢了 。 现在我们每一件衣服都有出处 , 每一个色彩都经过选择 , 这些复原工作比纯设计要累多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