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写作一种写作 十种开头( 二 )


——龙志《 女服务员与招商办官员的致命邂逅》 南方都市报2009 年5月20日
high点
死亡 , 一直是人性永恒的主题 , 也是新闻核心要素中最为吸引读者的名词之一 , 非正常的死亡更是如此 。
2009 年发生在湖北巴东的洗脚妹邓玉娇刺死招商办官员邓贵大事件 , 一度轰动全国 , 无数媒体与公众舆论人物深度介入此事 , 从各个角度进行解读 。 在这次“媒体大合唱”中 , 南方都市报采访人员龙志的《 女服务员与招商办官员的致命邂逅》 却发出了与众不同的声音 。 这篇报道通过详尽的采访和冷静的笔调 , 做到了 “去标签化”, 尽可能地逼近真相 。
在我看来 , 这个悬念式开头 , 也为这篇报道定下了一个 总体性基调 。 将被杀者邓贵大还原为一个我们身边的普通人 , 清晰地再现了这个底层小吏平日里的生活场景 。 并用最平实的文字制造了最直接的悬念― 谁杀死了他?为什么要杀死他?你想知道吗?请往下看吧 。
04
假设式
假如我们做这样的假设:你在一栋拥有一千人的办公大楼里办公 。 那里每天至少发生两起工伤事故 , 其中有的人伤势很重——多处开放性骨折、伤口深达肌肉、筋腿和神经 , 骨盆碎裂——也许他们再也不能重操旧业了 。 大约每半年左右 , 就有一具尸体被抬进太平间 。
这种情况几乎在任何其他地方都会被看作是野蛮现象 , 人们会为此大声疾呼 。 但在西北部濒临太平洋的采伐林里 , 人们却以一种特别的感情默默地忍受着 。 伐木工作家斯恒.黑格把这种感情叫做“自豪的宿命感” 。
——威廉·布伦德尔《 伐木工的生死之交》华尔街日报1981年12月8日
high点
一篇描写伐木工生活的经典特稿 。 用假设式的开头 , 把读者放进他们熟悉的环境中 , 然后有意识地制造强烈反响 ,引起共鸣 , 对描写的伐木工群体产生同情心 , 为接下来的长文阅读奠定基础 。
新闻与写作一种写作 十种开头
本文插图

05
隐喻式
欢迎来到中国最富裕的村庄 。
华西村 , 江苏省东部0.92平方公里多岩石土壤上创建的村庄 , 成立于1961年 。 这个刚刚在10月大肆庆祝成立50周年的村庄 , 在老书记吴仁宝的运作下 , 利用长期政治正确打造的典型形象 , 获得了官方的高度认可 , 撬动了庞大的政治经济资源 , 使得华西村成为天下第一村庄 , 走出了一条无法复制的独特发展轨迹 。
从上海出发 , 驱车100 多公里 , 你就可以到达这个魔幻村庄 。
中央广场的高音喇叭里 , 每小时都震耳欲聋地播放着一个声音:“如果你想看到一个奇迹 , 请来华西 。 ”
——沈环、杨雄、季天琴、温克《 华西村的秘密》 南都周刊
high点
是不是觉得这个关于高音喇叭的细节有些眼熟?是的 , 如果你读过《 古拉格群岛》、《肖申克的救赎》或者《1984》 , 那你一定能在脑海中折射出相似的场景 。
在现代新新闻观念里 , 某些类型的报道对写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要呈现事实 , 还要赋予事实以意义与见解 。 这个隐喻式的开头 , 就很完美地做到了这一点 。
06
直接引语式
“你瞧!”理查德·尼克松对吉米.卡特说 。
“什么?”卡特问 。
“你瞧鹰徽的上面一一有些枪眼 。 ”尼克松说 , “天花板上也有 。 ”
杰拉尔德.福特也仰起头来审视这些枪眼 。
——帕特里克·斯洛杨《 萨达特遗体落葬 , 举世瞩目》新闻日报1981年10月10日
high点
这是一篇描写葬礼现场的报道 。 死者是在阅兵时被士兵刺杀的埃及总统萨达特 。 通过这个直接引语式的开头 , 人们会饶有意味地发现 , 即便是美国总统这样的大人物 , 在面对小小的枪眼时 , 也会下意识地流露出紧张甚至恐惧 。 毕竟 , 在死亡面前 , 每个人都是普通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