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目』新闻调查:消除训练盲区,应这样破解练兵场上的“X因素”( 二 )


“突出比武考核 , 自然就‘冷落’了其他课目!”不少营连主官说:比武考核的成绩 , 将决定和影响营连的建设发展 。大家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备战考核比武中 , 其他相对“冷门”的课目就顾不上了 。
【『课目』新闻调查:消除训练盲区,应这样破解练兵场上的“X因素”】“训练条件受限 , 导致一些课目平时练不上 。”某新型火箭炮营营长王庆俊坦言:由于新型火箭炮射程远 , 所需安全射界范围大 , 很多训练课目平时在营区内无法展开 , 只能利用每年驻训时加班加点训练 。
“还有些课目 , 确实是看不到 。”一位连长主动反思:前不久 , 他们参加上级网上对抗演练 , 好几个训练课目他们压根没练过 。原来 , 去年新装备列装后 , 考虑到新装备娇贵 , 他们不敢瞎鼓捣,只得依据大纲明确的课目练基本的内容 。
“这原因那原因 , 缺乏实战意识才是关键原因 。”某旅旅长李志伟对此感触很深 , “头脑中没有打仗的意识 , 才会任由很多训练课目被忽视 , 才会只重比武考核而冷落其他课目 , 才会人为降低训练标准、有意避开险难课目 , 才会面对一些实战课目完不成却不着急……”
一位社会学家研究发现 , 一部手机 , 有70%的功能是闲置的;一款跑车 , 有70%的速度是多余的 。换言之 , 这些物品人们只使用了其中30%的功能 。
“手机和跑车的功能可以闲置不用 , 可武器装备的任何一项功能和任何一个训练课目却不能不练 。”该集团军领导一针见血指出:装备的每一项功能、训练的每一个课目 , 都是为实战需求制订的 , 都有其特殊作用 。不要说有多少的功能和课目平时没有练到 , 哪怕就一个功能和一个训练课目没练到 , 在战场上就可能造成不可预知的后果 。
忽视一个马钉 , 亡了一个国家的故事 , 很多人耳熟能详;而忽视一个训练课目 , 导致一场战斗失利的教训 , 古往今来的战场上也不鲜见 。那么 , 如何才能消除这些训练盲区呢?曾经参加过某国际特种兵竞赛的某旅二营四连连长吴志辉 , 给大家讲述了他们征战国际赛场的一段经历 。
“走出国门 , 走上国际赛场 , 就相当于走上了战场 , 谁都不敢马虎 。”吴志辉说 , 比武前3个月 , 他拿到比武细则发现:平时练的只有10个课目 , 参赛课目竟然多了3个 , 增加的3个课目平时听都没听过 。
那3个月里 , 他不仅把这3个平时从未接触过的课目认认真真练了10多遍 , 而且为了防止比赛临机超范围出题 , 吴志辉和队友们提前把能想到的课目全都练了好多遍 。最终 , 他个人取得8个单课目第一、3个单课目第二、2个单课目第三的骄人战绩 , 荣立一等功 。
唯有真正经历过战火硝烟 , 才能体会到忽视训练盲区会带来多大的危害 。基层官兵们认识到:任何一个我们平时有意无意忽视的训练盲区 , 都有可能成为未来战场致命的因素 。
训练盲区为啥像“韭菜” , 割一茬长一茬
知道了训练盲区对练兵备战的巨大危害 , 某旅无人机营营长刁宁把推进实战化训练的重点放在了发现和消除这些盲区上 。可让他没想到的是 , 他刚带领官兵消除了一个训练盲区 , 很快又出现了新的训练盲区 。
某新型无人机列装不久 , 刁宁面对无先例、无教材、无“师傅”的现状 , 不等不靠 , 迅速集中全营骨干力量成立科研攻关小组 , 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 , 就让新装备形成了战斗力 。其中 , 无人机降落精度大幅提升 。
然而 , 还没来得及庆功 , 新的训练盲区随之而来——落点问题突破了 , 起点又出现了问题 。由于该新型无人机对起飞的要求十分严格 , 试飞时他们有意选择相对平整、坚硬的地面 , 但投入到演习任务中后 , 由于地形地貌的限制 , 很多官兵都为选择起飞地点而发愁 。
针对这一情况 , 刁宁又带着大家加班加点 , 将原有的单一起飞方式进行改进 , 设计出多功能起飞平台器材 , 解决了这一问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