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直视美国中产阶级生活的一地鸡毛丨徐则臣谈厄普代克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直视美国中产阶级生活的一地鸡毛丨徐则臣谈厄普代克
***采访人员 董牧孜 实习生 周洁
既擅长短篇小说 , 又精于长篇小说 , 并在两种体裁上都取得极大成就的作家 , 除了马尔克斯 , 便是厄普代克了 。
厄普代克一生发表了大量体裁多样的作品 , 包括系列小说“兔子四部曲”“贝克三部曲”以及一些短篇小说集、诗集和评论集等 。 其中 , 《兔子富了》和《兔子歇了》令他两度获得普利策小说奖 。 他的文风对许多作家产生了巨大影响 。
近日 , 思南书局邀请了作家徐则臣 , 共读美国著名小说家厄普代克的《厄普代克短篇小说集》 。 《厄普代克短篇小说集》中译本于今年2月份出版(原作由Knopf出版社 , 2003年出版) , 由厄普代克亲自选取编辑整理 , 收录了他1953-1975年期间创作的103篇文章 。 这本书也获得了2004年笔会/福克纳小说奖 。
厄普代克不仅是少数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都极为精彩的作家 , 其细腻、琐碎、深刻的写作方式也在美国三十年代一众优秀作家中风格鲜明 。 厄普代克的短篇小说聚焦家长里短、夫妻关系、婚姻生活、爱情和性等琐碎细节 , 不在意故事的起伏和轨迹 , 而注重人物的感受与发现 , 以“歇斯底里现实主义”式丰裕的细节和饱满的情绪 , 展现了美国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 。
新京报直视美国中产阶级生活的一地鸡毛丨徐则臣谈厄普代克
本文插图

《厄普代克短篇小说集》 ,[美] 约翰·厄普代克 著 , 李康勤 / 王赟 / 杨向荣 等 译 , 上海译文出版社2020年2月版 。
没有“生活”的作家 ,
如何写作?
新京报直视美国中产阶级生活的一地鸡毛丨徐则臣谈厄普代克
本文插图

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 , 1932年3月18日-2009年1月27日)
美国小说家约翰·厄普代克是一个精力充沛 , 敢于尝试的作家 。 他的创作量很大 , 涉猎面极广 , 包括二十三部长篇小说 , 一堆小说集 , 还有各种文论 。 对文学感兴趣的读者 , 可能会记得厄普代克若干年前一篇引起轰动的评价中国作家莫言、苏童等人的文章 。 “且不论其评价是否科学 , 但厄普代克关注中国文学这件事 , 本身说明他的阅读和创作范围很广” , 徐则臣说 。
然而 , 与作品类型的丰富性不同 , 厄普代克的个人经历简单至极 , 不符合人们对于作家的一般想象 。
厄普代克毕业后在《纽约客》做了两年编辑 , 但因为患有皮肤病
(至少据他所说)
又回到小镇 , 此后一生基本上都没有待在繁华现代的大都市 。 他的小说于是多以小镇为故事背景 , 无非是家长里短、夫妻生活、婚姻与爱情 。 当然 , 还少不了偷情和性 。 厄普代克会提到宗教和艺术 , 但不是宏大叙事意义上的宗教和艺术 , 而是日常生活意义上的宗教和艺术 。
厄普代克被看作写通奸、偷情和性的行家里手 。 对此 , 他的两部典型长篇小说《夫妇们》和《农场》功不可没 。 他还著有与霍桑的《红字》互文的宗教题材三部曲《一个月的礼拜日》、《罗杰教授的版本》和《S》 , 探讨了美国当代社会的身体和欲望、物质和精神、以及两性之间复杂的关系 。 厄普代克也写过除美国题材之外的一些作品 , 比如说长篇小说《巴西》 , 《贝奇:一本书》和《政变》等 。
作家和其生活经验之间 , 应该是怎样的关系?厄普代克的案例 , 隐约说明了一个作家最终依靠的是什么 。 中国人往往有这样一种印象 , 作家应该一直冲在生活第一线 , “深入生活 , 扎根人民” 。 同为作家的徐则臣觉得也未必要如此 , “如果作家有生活 , 有跌宕起伏、惊涛骇浪、风云际会的生活 , 可以在作品中写出大生活的宏大叙事 , 比如写《林海雪原》的中国作家曲波 , 当然非常好 。 但更多作家可能依靠的是自身对这个世界的观察 , 以及同化他人经验的能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