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财经社中芯国际20年命运多舛,外与台积电打官司,内有股东控制权之争( 五 )


此外 , 从2016年底开始 , 清华控股下属的紫光集团通过紫光控股也买入中芯国际股票 , 且此后多次增持 。
AI财经社中芯国际20年命运多舛,外与台积电打官司,内有股东控制权之争
本文插图

但在2017年5月10日 , 中芯国际发布公告 ,61岁的CEO邱慈云因个人原因请辞 , 由大陆背景的赵海军出任公司新任CEO 。 赵海军是中芯国际的老人 , 曾担任首席运营官 。
同年10月 , 中芯国际宣布前台积电资深研发处长梁孟松入职中芯 , 同样任职CEO , 带领中芯国际朝28纳米、14纳米先进工艺制程冲刺 。
赵海军负责制造 , 梁孟松负责研发 , 中芯国际自此开启双CEO模式 。
2019年华为事件之后 , 国内半导体行业进入战时状态 。 作为大陆最具实力的芯片制造企业 , 业内将国内芯片的崛起寄托于中芯国际身上 。
梁孟松加盟中芯国际后 , 中芯在工艺上推进很大 , 2018年10月中芯国际宣布14 nmFinFET工艺研发成功 , 2019年2月再度宣布12nm FinFET 工艺也将问世 。
美国对华为的打压 , 也给中芯国际带来机遇 。 根据《电子时报》的报道 , 中芯国际击败台积电 , 夺得华为海思半导体的14纳米FinFET工艺芯片制造订单 。
2020年5月15日 , 美国商务部发布公告 , 计划对华为的管制政策升级 。 很多人认为 , 台积电不能再为华为生产芯片 , 但中芯国际可以作为“最后的备胎” 。 但一条芯片生产线上 , 美国半导体设备大概占比达到48% 。 实际上 , “无论台积电、中芯国际还是华虹NEC , 谁都是躲不过 。 ”
跟台积电相比 , 中芯国际在工艺水平上落后约两代 。 况且 , 有行业人士认为 , 目前不适合让中芯国际等国产厂家违反禁令给华为供货 , 应该保护好这个平台 , 拉动上游设备厂商进步 。
也在5月15日 , 中芯国际发布公告 , 国家大基金二期与上海集成电路基金二期同意分别向附属公司中芯南方注资15亿美元、7.5亿美元 。 按照当下汇率计算 , 注资分别折合人民币约为106亿元和53亿元 。
2020年5月5日 , 中芯国际还官宣拟在科创板上市 , 最高募集资金金额可超过人民币200亿元 , 用于投资先进技术 。
虽然有国家和国内资本的加持 , 但中芯国际未来之路并不平坦 。
中芯国际的背景 , 无疑也被瓦森纳条约限制 。 EUV光刻机被业界认为是7nm以下芯片制造的必须设备 。 2018年 , 中芯国际花1.2亿美元向荷兰企业ASML定购了一台EUV光刻机 , 但到目前为止 , 这台光刻机仍然没有交付 。
而在中芯国际成立的20年 , 不同背景管理层的频繁更换 , 不管是对战略的研究 , 对供应链的掌控 , 都没有形成团队的力量 。 最关键的人才凝聚也不到位 。
一位业内人士特意提到 , 他曾经到台积电考察 , 发现厂里很多设备维护人员都是7、8年的博士 , 很多优质学生一毕业首选的是台积电 , 一干就干到退休 。 他曾好奇地询问其中一位工程师 , 有没有想过跳到另外一家企业?对方回答:“为什么要跳?我在台积电工资不低 , 还能有晋升机会 。 “
作为芯片制造行业的老大 , 台积电拿走了行业里60%-70%的利润 , 才有资本敢在人才上花钱 。 以2019年的财务数据为例 , 台积电营收达364.32亿美元 。 而中芯国际2019年营收31.16亿美元 , 净利润2.35亿美元 。 营收是有台积电的1/10 , 净利润只有台积电的1/50 。
AI财经社中芯国际20年命运多舛,外与台积电打官司,内有股东控制权之争
本文插图

这种营收情况下 , 中芯国际自然没法给出和台积电相当的待遇 , 加上国内半导体行业的气氛也比较浮躁 , 如何留住优质的人才是一大难题 。
未来中芯国际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果领头羊的使命不变 , 研发投入一定会很大 , 它将不能承担盈利的责任 , 也会一直处于西方国家的“关注”下 。 最近 , 中芯国际又重走20年前的扩张之路 , 在各地全面开花 , 但它不应忘记当年的疯狂扩张之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