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只考作文?

经常听到有人说 , 古代的科举考试只考写作 , 一点都不注重全面发展 。 古代文化人只会学文科 , 一点理工科的知识也不懂 , 怪不得治理不好社会...诸如此类的论调经常在各位街头“历史大咖”的口中蹦出来 。 那么这种说法到底对不对呢?答案是错误的 , 而且大错特错 , 古代的科举考试绝对不止一门 。古代科举只考作文?
任何一个制度大都是遵循着从单一到多元 , 由波动变化到完善稳健的循序渐进过程发展 。 考试这件事情自然也不例外 。隋朝:考察四科在中国科举制度史上 , 科举考试的科目前后有很大变化 。 最初 , 在隋朝初创科举的时候 , 考试的种类的确比较少 , 这个时期考试的科目大致有秀才、进士、俊士、明经四科 。 前三个词经常看古代电视剧的朋友们可能很熟悉 , 而明经这个词相对于它们要比较陌生一些 , 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 , 始于汉武帝时期 , 西汉因治理渤海郡而出名的老臣龚遂就是明经出身 。 其实科考中所谓的明经和现在语文考试中的古诗文填空差不多 , 就是考验背书的能力 。 考试的时候将圣贤典籍任意翻开一页 , 盖上其他字只漏出一行 , 然后让补全被遮住的内容 。 也有的是考官随意挑一句话 , 让考生解释其中的意思 。 想考过这一科 , 基本上得把所以课本都全文背下 , 想靠运气过关是很难的 , 非博闻强记而难以达成 。古代科举只考作文?
唐代:五十多科 , 列分主次到了唐朝时期 , 科举考试除了沿袭隋朝的四科之外 , 又增加了明法、明书、明算三科 。 而明经一科又被细分为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三礼、三传、三史、开元礼等小科目 。 随即又将俊士、秀才两科废止 。 新增加的明法、明书、明算等科都是为了录用专门人才设置的 , 并不经常进行 。这一时期 , 又将考试划分为常科和制科两大类别 。 其中常科是指每年常规举行的考试 , 而制科是指皇帝偶尔临时举行的考试 。 所以常科每年都考 , 制科则时间不定 。 常科具体考的科目是固定的 。 而制科具体考什么则由皇帝根据需要到时候具体定 , 每次都不一样 , 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特招生 。 而常科因为是固定考试 , 跟我们现在的高考一样时间是固定的 , 相当于现在的统招生 。 常科所具体考的科目也是固定的 , 一共细分为五十多科 , 真的不是一般的多 。 这五十多科里面包括了书法、数学、自然等很多现代的科目 , 不过大部分都是不被重视的副科 , 只是走个过场 , 考的不好也不要紧 , 考的好也不会加多少分 。 决定最终名次的只有明经和进士这两个关键的主科 。对于明经前面已经解释过是考察背诵经典的能力 , 而进士这一科则是考察考生写诗和写文章的能力 , 以及对时政的认知能力 。 这一科也是最难得的 , 最能考察出一个人的文化水平和能力到底如何 。 想过这一关 , 光靠死读书死背书是不行的 。 过了这一关 , 那么恭喜 , 你半只脚就算了进入了官场了 , 前途无量 。 进士评分又分为了三等 , 如果等得到一等 , 那就很可能是科举状元了 , 很多朝代能拿到这个成绩了最后都做到了宰相 , 比如宋代的吕蒙正 。古代科举只考作文?
两宋:注重知识应用能力考察到了宋朝时期 , 在宋代重文抑武的历史大环境下 , 科举制度进一步得到了充分的完善 。 这一时期把考察记忆能力的明经和依韵作诗给取消了 。 只考策论 , 也就是时政问答 , 提出对时政的想法然后给出解决办法 , 最后再从先贤典籍中挑一句话让考试写一篇对时政看法的政治论文 , 这一时期的考试相比于唐代时期的考试 , 更有考察考生真才实学的作用 , 成绩好的大多数也都成为了治世名臣 。明清:八股文为主的综合考试明朝是科举制度最鼎盛的时期 , 当然考试制度也随着改朝换代而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 这个时期的科举是历史上最严密 , 也是难度最高的 。 大家耳熟能详的八股文就是在这个时期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 并成为影响此后几百年的最重要考试答题模式 。所谓八股文 , 就是要求考生写文章的时候严格按照要求来 。 对文章的字数、句子长短 , 每一句的声调等等都有严格要求 , 这种情况下写文章就没那么简单的 。 有一点不符合要求的都不合格 。 既要按照这些要求 , 还要把文章写好 , 能考高分的就很厉害了 。综上所述 , 古代科举考试科目并不是只有大家认为的那样 , 只考写文章的能力 , 而是包含很多类的学科 , 最多的时候甚至多达几十种 , 最少的时候也要考察数种知识 。 纵使只有文章一项科目 , 其中也包含了对经济、时政、科学和社会学等多方面的认知能力 , 只有知识全面的人才能将锦绣文章信手拈来 。相比之下 , 如今高考考生考的六门课程虽然数量和知识含量也比较多 , 但是和过去的科考考生所要面对的知识量还是显得相形见绌 。来源;有历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