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30载,他用画笔捕捉梦境
本文插图
李洋在展览开幕现场 。
本文插图
李洋画下的关于“无尽的门”的梦 , 梦中他与同伴进入一个通道里探险 , 这个通道由无数个房间组成 , 每个房间代表一种文化 。
本报采访人员 王广燕
人的一生大概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 , 平均每天晚上会做四到六个梦 。 当你醒来 , 有时梦中的奇异场景还挥之不去 , 有时梦境却很快烟消云散 。 有一位“画梦师” , 在过去的近30年里坚持用文字和绘画记录梦 , 并于近日在北京798艺术区的空间站艺术中心展出自己“关于梦的田野调查” , 他就是艺术家李洋 。
画梦缘起
一位内向男孩的自我疗愈
走进展厅 , 约600件关于梦的画作铺展在白色的墙面上 , 让观众仿佛走入了一个梦的容器 。 而这些仅仅是李洋多年来记录梦的画作的一部分 。 从17岁开始 , 李洋用几十个日记本、共三十万字记录下他的梦 , 并陆续将这些文字绘成近两千幅画 。 展厅中的画作按照主题分为几类 , 有关于自己、家庭的梦 , 有关于学校、从小生活的社区的梦 , 还有一些抽象荒诞的梦 , 其中有山林、城市、动物、外星人……
上中学的时候 , 李洋是一个看起来外表普通、甚至有点土气的男孩 , 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他 , 梦里却享有一个瑰丽的世界 。 有时白天做作业时 , 他也会不由自主想到梦里的情形 , “我想干脆把它记下来吧 。 ”在李洋保存的一个破旧的小本子上 , 年少的他凌乱地记下醒来后还记得的梦 , 并编上号码:“266 , 一大团乌云降临操场”“281 , 午夜的月亮船”……
偶然间 , 李洋从报纸上看到了比利时著名的超现实主义大师保罗·德尔沃的作品 , 画中情境顿时触动他对梦境的记忆 , 李洋开始尝试将自己的梦画下来 。
随着自己画梦越来越多 , 李洋对此越来越熟稔 , 他如同一个梦的捕手 , 用笔留住梦里出现的意象 , 也记下一个青春期男孩的成长心事 。 在展出的作品中 , 有一幅画的主体为一棵大树 , 树上有许多闪闪发光的生物 。 “当时我遭遇了校园霸凌 , 心里很难受 。 梦见这棵树后 , 我醒来时抑郁的情绪忽然不见了 。 ”多年后李洋阅读了荣格关于梦的理论 , “儿童在成长中比较艰难的时期 , 集体无意识会显现一个强烈的原型 。 梦对于那时的我 , 就起到了缓冲带的作用 。 ”
在这个男孩天马行空的梦里 , 还出现了一所神秘的美术学院 。 年少的李洋所知道的唯一一所美术学院就是中央美术学院 , 这个梦给他带来了鼓励 , 让他考上了央美 , 继续画梦的工作 。
“痴人说梦”
一项认真持久的科学研究
提起梦 , 人们总会想到一个词——“痴人说梦” 。 但在李洋看来 , 梦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对象 。 “弗洛伊德、荣格等学者对梦都有科学的研究 ,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
李洋所画的梦并不具有统一的绘画风格和形式 , 油画、水墨、水彩乃至iPad等都被他用来作画 。 统一的画风固然有利于艺术家的市场 , 但李洋却认为这样无法还原梦境多变的风格和内心的体验 。 “因为梦是难以琢磨的 , 梦总是在变 , 我用不同的方式去接近不同的梦 。 ”
画梦的艺术家里 , 人们总会说起达利 , 但李洋认为 , 梦的样子远远不止达利画的一种 , 有时伟大的艺术品也会禁锢个人鲜活的想象力 , 需要一代代艺术家画出属于自己的梦 。 记下并画出梦 , 是一件耗时耗力的事情 。 “基本都是在生活和工作缝隙时间中画的 , 然后根据主题归档、分类、总结和梳理 。 ”
在此次展出的作品中有一类 , 那就是“遗忘的梦” 。 李洋说 , 自己在日记本上记录的大约有200个梦 , 在想要画的时候发现已经不记得了 , 只能根据文字再创作 , 归于此类 , 与其他作品区分开 。 “对我来说 , 画梦就像一项基础科学研究 , 它是基于梦本身的 , 不能生造出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