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里的圣君,历史上原来是个窝囊废?

《清平乐》里的圣君,历史上原来是个窝囊废?
文章图片
赵祯是个老好人 。
他亲妈是李宸妃 , 本来是刘妃的侍女 。 后来 , 宋真宗赵恒看上了李氏 , 就收了她做妃子 , 而刘妃则晋级为皇后 。 但是刘皇后一直没儿子 , 倒是李妃给赵祯生了个儿子 。
但很遗憾 , 李妃有命生 , 没命养 。 在赵恒的默许下 , 赵祯被刘皇后收养 。 这种事儿倒也时常发生 , 但这里稍微独特 , 因为赵祯直到亲政才知道李妃是自己的亲生母亲 。
所以 , 到后来赵祯亲政时 , 一度对刘太后极度仇视 , 直到确认生母是正常死亡才罢休 。 而这一出 , 经过《三侠五义》演义 , 最终发展为著名戏曲《狸猫换太子》 。
刘太后出于政治需求 , 隐瞒了一些事情 , 但绝对不像《狸猫换太子》里所说那样阴险凶残 。 不过 , 同样是出于政治需求 , 不论在抚养赵祯时期还是在太后听政时期 , 她对赵祯的控制都很严密 。 我猜测这也许造就了赵祯的性格 。
《清平乐》里的圣君,历史上原来是个窝囊废?
文章图片
1022年 , 赵祯十三岁 , 继位 。 1033年 , 24岁 , 亲政 。 当一个人 , 在生命的前24年 , 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有父母决定 , 这一刻 , 忽然轮到他自己做决定了 。
他能一直为帝国做正确的选择吗?
先看几件小事儿反映的风格 。
第一件 , 废后风云 。
他24岁之前 , 娶老婆都得刘太后说了算 。 他本身有相好的 , 但出身太低 , 被老太太否了 。 老太太另外给他找了两个高级官员家庭的供他挑 。
赵祯可能也是个颜控 , 凭眼缘看中了张美人 。 但老太太说来让他选 , 却偏偏做主让他立了郭家的女儿为后 。
赵祯当然很憋屈 , 但憋屈归憋屈 , 刘老太太把他攥得死死的 , 他一点办法都没有 。 不过 , 好在 , 刘老太太能决定他立谁为皇后 , 不能决定他跟谁睡 , 所以 , 日子照样过 。
后来 , 刘太后殡天了 。 山中无老虎 , 赵祯很轻松 , 于是他想废后 。 废后当然有压力 , 但借口很容易找 , 嫉妒、口舌、无子 , 前朝的教科书多得是 。
但你猜宋仁宗赵祯怎么做的?郭皇后和张美人俩人从宫斗转为WWE美少妇版 , 然后赵祯去拉架 , 混乱中被郭皇后打了一巴掌……
于是 , 赵祯找到了借口 , 他马上去找到宰相吕夷简 , 指着红通通的巴掌印给吕老相公看……
这事儿后续不细说 , 废后到底还是成功了 , 但张美人却也没活着当上皇后 。 朝中的大臣不同意 , 最终赵祯窝窝囊囊地娶了灭南唐的领兵元帅曹彬的孙女儿当了皇后 。
第二件 , 小事不计较 。
苏轼弟弟 , 小愤青苏辙 , 在科举考试考卷中直接攻击仁宗皇帝花天酒地、纸醉金迷、天天就知道在宫里泡妞 。 这可了不得 , 但赵祯并没拿他怎么样 , 还夸了他直言敢谏 。
四川还有一个老秀才 , 不知名 , 大概是老糊涂了 , 给成都太守献诗 , 写道“把断剑门烧栈阁 , 成都别是一乾坤” , 煽动分裂 。 这绝对大逆不道了 。 但当成都太守把这事儿汇报给赵祯时 , 赵祯就很体谅这个老范进式的人物——考了一辈子试 , 没考中 , 心有不满也正常——最后给老秀才封了个小官 , 让他进了编制 。
所以 , 仁宗是个很能纳谏的皇帝 , 这毋庸置疑 。 反映在朝堂上 , 还有一例 。
大名鼎鼎的包青天包拯 , 也主要活跃在仁宗时期 。 有一次仁宗皇帝想让张美人的伯父张尧佐当三司使(北宋最高财政长官 , 三相之一) , 包拯不同意 。 于是 , 仁宗退一步 , 想让张尧佐当节度使(杯酒释兵权之后 , 宋朝的节度使基本都是虚职) , 包拯还是不同意 , 只好作罢 。
顺便 , 包拯作为御史 , 口沫横飞是常事儿 。 据说有一次谏言 , 把吐沫星子都喷到了仁宗脸上 , 仁宗一边涂匀了当面膜 , 一边继续认真听 。
第三 , 节俭体贴 。
他想喝水 , 但看到随从没带水壶 , 就不吭声 , 忍着到家才要水喝 。 嫔妃问 , 在外边为啥不要 , 他说:“我看他们没拿水壶 , 要水喝拿不出来 , 按规定要受处分了 , 想想还是算了 。 ”
差不多同样的事儿 , 还有深夜忙活完政务想喝羊肉汤 , 终于忍着肚子饿没说 , 事后才说 。 想吃烤羊 , 也忍着没说 , 事后才说 。 听说蛤蜊很贵 , 就吃不下 。
以上 , 赵祯是个怎样的人呢?直言纳谏、勤俭节约、体谅下情、宽仁慈爱 , 好像没问题 。
但这些事儿 , 细琢磨 , 起码反映了以下三点:
1、做好事爱留名 , 演的成分居多 , 你看我都饿着肚子了 , 还不够吗?
2、或者是无限为他人着想型人格 , 怕麻烦别人 。 这种人格寄人篱下长大、早早练就察言观色的人常有 。
3、反对的人多了 , 他就没法坚持相信自己 , 他很摇摆 。
那么 , 我们回头看 , 直言纳谏、勤俭节约、体谅下情、宽仁慈爱这些 , 是治理好一个国家的充分条件吗?
显然不是 。
《清平乐》里的圣君,历史上原来是个窝囊废?
文章图片
仁宗时的宋朝面临的是什么问题?
其一 , 科举扩招与贵族恩荫(就是贵族子女包分配 , 而且不止一个 , 像宰相这种级别 , 可能分配20个子孙家臣) , 导致宋朝的官僚体系极其庞大 , 而众所周知 , 宋朝官员的待遇又极好 , 因此消耗很大 。
其二 , 宋朝兵制导致战斗力不足 , 战斗力不足又用人数来凑 。 随着连年扩军 , 到宋仁宗时期 , 宋朝的常备军队一度达到125万 。 军费开支 , 根据相关文献 , 每年甚至能达到财政收入的70% 。
其三 , 贵族特权支持土地兼并 , 无数百姓失去土地 , 沦为贵族和士大夫阶层的家奴 。
其四 , 西夏日渐强大 , 到1038年 , 李元昊干脆称帝 , 对宋帝国西北边境不断侵扰 , 战争压力骤升 。
内忧外困之下 , 真正雄才大略的首席统治者 , 最正确的做法当然是锐意改革 。
宋仁宗确实也推行改革了 。
《清平乐》里的圣君,历史上原来是个窝囊废?
文章图片
在帝国西线 , 韩琦冒险主义损兵折将、范仲淹守成策略见效 , 终于将西夏耗到谈判桌上之后 , 宋朝拿钱买平安 , 与西夏签订了“庆历和议” 。
范仲淹、韩琦在宋廷眼里建立了不世奇功 , 因而声望日隆 。 和议之后是和平 , 仁宗皇帝重用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开启了“庆历新政” 。
但很遗憾 , 也许范仲淹在变革上是商鞅 , 是王安石 , 但宋仁宗不是秦孝公 , 也不是宋神宗 。
变法只坚持了3年 , 以范、韩、富、欧阳等人被排斥出朝廷为标志 , 终止了 。
大宋那些吸血的贵族和士大夫 , 哪是宋仁宗这种软面条一般的君主能动得了的 。
我这里想自己定义一下仁的谥法解释:骂不还口曰仁;谁说都听曰仁;自己省吃俭用养肥帝国之蠹曰仁;搜刮百姓结辽、夏之欢心曰仁 。
大宋很怂 , 闻名已久 。
但我读宋史 , 读到太宗两度北伐失利 , 还觉得胜败兵家常事 , 没什么大不了 。
读到真宗 , 虽然不怎么敢动刀兵了 , 但好歹被忽悠着亲征渡河去了澶州北城 , 多少有点年轻皇帝的血气之勇 , 而西北边境北宋的经济封锁好歹有点效果 。
但读到仁宗皇帝 , 真真见识了大宋之怂 , 怂无止境:花最多的钱 , 养最能打败仗的军队;无限搜刮百姓 , 养最没用的文官;只要夏爹辽爷不打我 , 花多少钱都愿意 。
【《清平乐》里的圣君,历史上原来是个窝囊废?】史家说 , “仁宗盛治” , 啊 , 呸!更绝望的 , 这或许还是宋朝最好的时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