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三农之声护士唐珊:一个白衣天使的忙碌时刻( 二 )


19床的李先生来自大同 , 因为脑梗不能吃饭、不能喝水 , 在当地治疗一段时间不见好 , 特意转院过来 。 “唐珊是个好护士长 , 做事特别仔细 。 ”李先生的女儿说 , 自从父亲住院以来 , 唐珊给了很多关怀 , “她耐心地告诉父亲留胃管的作用 , 父亲再也不吵着拔胃管了 。 唐珊还教会我怎么锻炼父亲自己刷牙 , 告诉我现在的情况哪些食物是适合父亲吃的 , 每天父亲都有好的变化 。 在她的关怀下 , 父亲已经可以自己喝水了 。 ”
在进入18号病房前 , 唐珊停住了脚步 , 只安排两个交接班的护士跟进去 , 让采访人员一行和其他几名护士在楼道等待 。 原来 , 18号病房是一个“特殊”病房 , 住在里面的35床病人大面积脑梗死 , 还是一个甲流患者 , 正处于传染期 , 为了保护大家 , 减少风险 , 唐珊选择了更有经验的护士跟自己一同冒险 。
9时20分 , 认真了解了每一个住院病人的情况后 , 当日查房结束 。 唐珊和当天参与查房的所有护士开了一个小型总结会 , 交代当天的注意事项 。 “今天查房我就强调三点护理要点 , 大面积脑梗、意识不清、脑出血的这种病人记得查看瞳孔;肢体活动障碍、行动不便、偏瘫的这种病人要交接皮肤;一些病人的CVC(中心静脉导管)接头的护理要明白包裹纱布的作用和意义 , 大家要注意处理方法 。 ”说完 , 唐珊随手拿起一支笔和薄纸片 , 给护士们示范了正确处理CVC接头护理的要领 。 而对于那名“特殊”病患 , 唐珊交代专人护理 , 做好防护 , 把传染的风险降到最低 。
带罕见病患家属去领药
查房总结会还没开完 , 唐珊就接到了一个电话 , 是医院药房打来的 , 通知她带领神经内科二病区16床病人王刚(化名)的妈妈去领药 。 放下电话 , 唐珊快速给护士们安排好当天的工作 , 在护理台内帮忙把所需药物整理好 , 然后一边给维修厂家打电话安排仪器维修 , 一边朝电梯口走去 。
为什么要让唐珊和患者家属一起领药?原来 , 需要领的是一种罕见病——庞贝氏病的特效药 。 这种药单支5306.3元 , 治疗一次需要十几到二十几支不等 , 当治疗使用4个疗程后 , 可向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寻求帮助 , 领到2个疗程的赠药 。 基金会有规定 , 只有医护负责人和患者家属一同签字、照相 , 才能领出药品 。 这次王刚妈妈要领32支 , 刚好两个疗程的使用量 , “这药可以说是王刚的救命药 , 又关系到这么多钱 , 让我跑一趟也不算啥 。 ”唐珊说 。
等在电梯口的王刚妈妈看起来50岁左右 , 皮肤黝黑 , 眼睛旁边皱纹很深 , 看得出来 , 日子过得并不宽裕 。 看到唐珊 , 王刚妈妈仿佛看到救星似的 , 眼睛一下亮了起来 。 药房在另一栋楼 , 唐珊和王刚妈妈边走边聊 , 一边了解王刚最近的情况 , 一边聊药品保存方法 。 由于王刚家庭不具备药品保存条件 , 唐珊建议先把当天使用的16支药品领出来 , 另外16支放在医院冷库保存 。
在唐珊进药房领药的空当 , 山西晚报采访人员和王刚妈妈聊了起来 。 得了庞贝氏病后 , 肌肉无力、呼吸困难、总想睡 , 王刚178公分的个头最瘦的时候才90多斤 , 睡觉都需要戴着呼吸机 。 在药物的帮助下 , 终于恢复到128斤 。 “这个病只能用药物维持 , 为了给儿子治病 , 我们家已经负债累累了 。 ”王刚妈妈说 , 王刚今年才22岁 , 正是大好年华 , 当父母的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这样一条鲜活的生命 。
唐珊告诉山西晚报采访人员 , 庞贝氏病是一种极为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 因体内糖原不能被降解而沉积在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内 , 影响脏器功能 , “山医大一院一共接诊了4位庞贝氏病患者 , 这种病非常凶险 , 除了酶替代治疗外至今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 但相关药物价格昂贵 , 每人每年的治疗费用超过200万元 , 且要终生用药 。 尽管这种药物已被纳入大病医保 , 但一般家庭依然承受不起 。 ”唐珊停顿了几秒接着说 , “病患与家属坚持治疗 , 他们对生命的渴望总是激励着我 , 我想尽自己的力量给这些罕见病患者家庭带来关爱与希望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