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北伐三问

公元1142年 , 时年39岁的抗金英雄岳飞 , 在风波亭被害死 。由岳飞的发起的河南方向的北伐 , 也就从此中衰 。 岳家军虽然还在 , 但不久便被陆续分割 , 不再具有岳飞时代的精神和战斗力 。岳飞北伐三问
那么由此也引起一个长久的历史争论 , 岳飞在南宋的北伐大局中 , 究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岳飞如果没有被宋高宗和秦桧陷害致死 , 而是继续领导北伐事业 , 南宋的北伐究竟能不能成功?这是一个颇有意味的历史考量 。历史不能假设 , 但是我们可以参考一下相近的例子 , 作一个大概的分析 。与南宋相似 , 东晋也是从中原播迁至江南 , 东晋王朝一个重要的政治课题就是要恢复中原 。 东晋存续的一百多年间断断续续发动了十几次北伐 , 也一度取得过攻占关中、山东和河南的重要成绩 。但遗憾的是 , 东晋最终也没有恢复中原 。这是不是就是岳飞北伐的最终宿命呢?一、北伐的政治基础 , 岳飞是否具备?军事是政治的延续 , 北伐战争必须要有良好的政治支持 。以东晋祖逖北伐为例 。 祖逖以流民军队为主力 , 没有用东晋中央军队一兵一卒 , 居然打到黄河沿线 , 打得后赵军队不敢越黄河南下 。 可以说这是东晋仅次于刘裕北伐的一次北伐 , 论其效率 , 甚至比刘裕还有高 。但是祖逖最后还是失败了 , 为什么呢?当时东晋元帝和权臣王敦相争 , 国内呈对峙状态 , 祖逖没有得到充分的政治支持 , 北伐的优先级 , 低于晋元帝打击士族的政治任务 , 所以祖逖最终北进无力 , 在黄河南岸一直等到去世 , 也没能再进一步 。岳飞北伐三问
岳飞北伐其实也面临同样的政治困境 。宋高宗赵构是个十足的软蛋 , 靖康之耻时 , 他虽然在各地举兵抵抗 , 貌似有一点骨气 , 但是几次被金军追击 , 从北方逃到南方 。 金军搜山检海 , 他又又从陆地跑到海上去 , 那点残存的骨气随着他被吓成阳痿后 , 早就消失的无影无踪 。坐稳帝位后 , 高宗一心想的是如何保住东南半壁江山 , 根本不想也不敢与金军全面开战 。从高宗的角度看 , 以有限度的战争 , 促使金朝签订和议 , 然后保住江南半壁江山 , 这是相对事半功倍的做法 。 没必要不依不饶地北伐 , 那样可能会激怒金朝 , 引发双方的全面战争 。所以从立国之始 , 宋高宗就不断谋求和平 , 哪怕是向金朝称臣都在所不惜 。 这样一个废柴皇帝 , 怎么能指望他支持北伐 。至于坊间议论最热烈的 , 如果北伐成功 , 迎回徽宗、钦宗二帝 , 赵构将被逼退位 , 这个倒不是核心问题 。 我们讲 , 政治是唯实力论的 , 如果赵构真的能成功消灭金国 , 这份如日中天的威望 , 将直逼北宋开国太祖赵匡胤 , 徽、钦二帝哪有资格来争帝位 。 就算他们想争 , 全国军民又有谁答应 。 而且 , 政治也是最现实的 , 就算真的把活着的徽钦二帝迎回来 , 只要赵构愿意 , 他的臣子们有一千种办法让两个俘虏皇帝死掉 , 这个问题其实本不足论 。臣子方面呢 。 就更不用想了 。 南宋开国其实并不是常态开国 , 其官僚系统、政治制度、经济制度都是全面沿袭北宋 , 因而领导集团不具备创业者的雄健之气 , 官僚集团整个是非常腐败无能的 , 他们唯皇帝马首是瞻 , 主和论调在大多数时间是占据上风的 。 主张北伐的将相们不是被排挤就是被陷害 。一旦朝野意见不一致 , 各方面人才保障、后勤供应、诸军策应必然跟不上 , 北伐也就难免失败 。 东晋桓温数次北伐 , 决心不可谓不大 , 军队规模也足够 , 然而由于当时士族执政 , 王谢等大族害怕桓温北伐成功后会篡位 , 故而多方掣肘 , 横加牵制 。 桓温虽然打下故都洛阳 , 攻入关中 , 最终仍不免失利而还 。国内民众也不像我们想的那样 , 都憋着劲要北伐 。 说句难听话 , 北伐恢复的是北方人的故土 , 解救的是北方的老百姓 , 与南方人何干 。 而如果大事北伐 , 消耗的是江南人的财富 , 江南人心里有多少愿意的?所以说岳飞也不得不叹息 , 北伐战争耗尽了东南民力 。 杨幺起义为什么会出现 , 不就是南宋朝廷剥削太过吗 。林升《题临安邸》有云:暖风熏的游人醉 , 直把杭州作汴州 。 难道讽刺的全是朝廷?二、岳飞掌控的军事力量足够强吗?疆场之事 , 除了政治 , 便是军事 。 雄厚的军事力量 , 是北伐的基础 。岳飞固然是个杰出的将领 , 他打造出来的岳家军也是一支强悍的军队 。 但是 , 岳飞能掌控的力量到底有多高呢?我们可以和刘裕比较一下 。南宋大词人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赞叹说:想当年 , 金戈铁马 , 气吞万里如虎 。确如辛词所说 , 南朝宋武帝刘裕是个气度弘远、胆略过人的大战略家 , 他对时局的看法 , 特别是对南北形势的筹算 , 在中国历史上都是数一数二的 。 岳飞在这个层面上 , 实际上与刘裕相差较远 。岳飞北伐三问
南北朝的形势与宋金对峙差不多 。 宋武帝刘裕与北魏、南燕、后秦三国对峙 , 他的战略是 , 先取实力较弱的南燕、后秦 , 最后再打新兴的北魏 , 在这个正确的战略指导下 , 取得了最辉煌北伐的战绩 , 无论是之前的东晋 , 还是之后的南齐、南梁、南陈都没有这样的成就 。刘裕不仅个人素质上比岳飞只强不弱 , 对国内军事力量的掌控上也远远超过岳飞 。 刘裕北伐时虽说只是东晋的太尉 , 但已经基本上掌握东晋大权 , 北伐过后没多久 , 他就篡晋自立为帝了 , 说白了 , 他是以皇帝的身份御驾亲征 。皇帝亲自当统帅 , 而且皇帝本人又是个集战术天才与战略大家于一身的绝世高手 , 这种仗打起来自然是顺风顺水 。 东晋发动五路大军 , 从淮北、河南、秦岭、江汉、汉中五个方向发动进攻 , 使后秦几乎难以招架 。那么岳飞具备这样的条件吗?显然不具备 。宋朝南渡后 , 军队主力分别由岳飞、吴玠、刘光世、韩世忠、张俊等统帅 。 吴、韩、刘、张四人资格都比岳飞老的多 , 岳飞根本无法协同其余诸路大军作战 。而且 , 南宋国防形势始终处于被动态势 , 吴玠之军远隔于川口 , 无法与其余宋军策应 。 两淮和江北又屡屡被金军牵制 , 几支宋军其实处于各自为战的窘境 。南宋大思想家陈亮 , 曾就北伐之事向宋孝宗(宋高宗的嗣任皇帝)进言 , 策划了一套北伐的大战略 。主要意思是 , 以京襄为中心、齐秦为两翼 , 京襄持重不动 , 牵制金军主力 , 两翼即陕西和山东 , 两支大军两翼并举 , 分别拿下陕西山东 , 然后实行中央突破两翼钳击 , 席卷中原河北 。这套理论可谓气势宏大 , 方略正确 , 是极好的指导方针 。 其实这并非陈亮凭空创造 , 他的实践依据 , 实际就是当年宋武帝刘裕两次北伐 。然而这套理论的核心条件是 , 必须有一个强力统帅 , 有效地协调三个战略方向的部队 , 有序地展开进攻 。 这在南宋一代 , 实际上无法做到的 。 岳飞死后南宋进行的数次北伐 , 像隆兴北伐、开禧北伐、端平入洛 , 都只能是一路挺进 , 结果都只能败还 。难道南宋认识不到这个战略正确性?肯定认识到了 。 那为何不照办?答案是 , 非不为也 , 实不能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