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的T字形国防体系是什么样子的?
明朝是极少数自南向北实现一统的朝代之一 , 因而在大明皇帝的眼中 , 威胁始终来自北方 。 自洪武至永乐年间 , 明朝军力强盛 , 接二连三的北伐使得北元的残存势力惶惶不可终日 , 但却始终无法彻底根除边患 。
仁宣之后 , 大明逐渐趋向内敛 , 如何在避免大动干戈的前提下阻止游牧民族南进就成了朝廷亟待解决的问题 。 事实上 , 终明一朝有两大工程在大明的国防体系里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 其一是长城 , 其二便是运河 , 且两者在相互配合之下形成了拱卫大明276年的T字形国防结构 。
与此前的任何一个朝代相比 , 大明对长城的依赖都更为严重 , 不客气地说 , 明朝延续了多少年 , 长城就修了多少年 。 公元1368年 , 徐达大军攻破大都 , 元顺帝仓皇北逃 , 至此失陷已达数百年的燕云十六州重回中原掌控 。 为了保住来之不易的成果 , 朱元璋将自己的九个儿子分配在绵延千里的北方防线上 , 由此便形成实力最为雄厚的九大藩王 。 从辽东至西北分别是辽王、宁王 , 燕王、谷王、代王、晋王、秦王、庆王和肃王 , 凡此九王者皆称为“塞王” 。
显然朱元璋的本意是希望自己的子孙能够世守藩篱 , 以拱卫中原汉地 , 但可惜事与愿违 。 这种在内地建立官府 , 边塞建立藩国的制度早在汉朝就已经实行过 , 当时称为“郡国制” 。 不过 , 与汉朝的“七国之乱”如出一辙 , 朱元璋刚刚驾崩 , 九大塞王之一的燕王朱棣便起兵造反 , 结果叛军一路打入京师 , 建文帝不知所踪 。 此后登基的永乐皇帝深知塞王军力之盛 , 因此不断下令削夺诸王护卫 , 这样就把朱元璋建立的国防体系全部推翻 。
朱棣固然实现了内部的稳定 , 但失去九大塞王的拱卫 , 如何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骚扰就变成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 。 在这种情况下 , 雄才大略的永乐皇帝采用了两种方法:第一是北伐 , 第二是修长城 。 在朱棣短暂的生命里 , 先后五次北征大漠 , 最后直接死在出征途中 , 但这种军旅峥嵘的生活显然不适合朱棣的子孙们 。 此后的明朝皇帝没有祖先们驰骋沙场的勇气 , 就只能大力修筑长城 , 于是延续两百多年的超级工程就此拉开帷幕 。 明长城东起鸭绿江 , 西至嘉峪关 , 将中原与游牧势力完全隔离 , 但仅仅如此还不够 。
图-嘉峪关明长城遗址长城绵延千里 , 无论兵士还是物资军需都不可能实现全线配置 , 否则以明朝的国力根本无法支撑 , 如此就只能在关键节点和薄弱环节重点布防 。 然而即便如此 , 长城的跨度仍然使物资输送显得格外艰难 , 这个时候就需要一条能够从北疆直达江南物阜民丰之地的通道 , 而大运河刚好能够承担此项职能 。 唐宋以来 , 中国的经济中心逐渐南移 , 虽然大明将都城定在了北方 , 但江南依旧是国家的财税重地 。 明朝要想将南方的粮食和税银运抵北方 , 最便捷的通道就是运河 。
图-京杭运河淮安段从长城与运河结合而成的T字形结构可以看出 , 源源不断的后勤供应可以通过运河抵达都城 , 继而分散供应长城的各个节点 。 这样的国防工程保证了大明276年的国祚 , 即使在外患最严重的时候 , 明朝也没有沦落到南渡长江的地步 。 当然大明最终还是亡了 , 但问题不在边患 , 而是持续不断的内讧和无终无休的流寇 。作者:地图帝
推荐阅读
- 责任人|国家防总通报2020年全国防汛抗旱行政责任人名单
- 抗议蔓延全美约20城!美国防部发布罕见通知
- 抗议升级,美国国防部发布罕见通知
- 中印近期再次发生边境对峙?国防部回应
- 法国前国防部长接受采访谈到UFO
- 蓬佩奥祝贺蔡英文 外交部、国台办、国防部表态!
- 国防部回应“法国计划对台军售”:立即撤销!
- 高校毕业生国防部征兵办公室首次从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中直接招收士官
- 国防时报排头兵导致尼克松下台的“水门事件”,背后还藏着更黑暗的秘密
- 全椒县电视台“全国防灾减灾日”我县开展集中宣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