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默默无闻,却走出了三位顶级人才


战国七雄 , 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 , 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 , 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 。 周王室名义上为天子 , 但已名存实亡 。 诸侯国互相攻伐 , 战争不断 。 三家分晋后 , 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 , 又有田氏代齐 , 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 , 这七个诸侯国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 。 值得注意的是 , 在战国时期 , 除了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这七个大国 , 还存在一些中等诸侯国和较小的诸侯国 。

秦国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默默无闻,却走出了三位顶级人才
本文插图

其中 , 就中等的诸侯国 , 自然包含了宋国、中山国、鲁国、越国等诸侯国 。 至于较小的诸侯国 , 则以卫国等诸侯国为典型 。 因为实力相对较小 , 卫国在战国时期可谓默默无闻 , 甚至经常被人们所忽略 , 比如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 基本上没有卫国的身影 。 不过 , 在战国时期 , 卫国这个小国却走出了三位顶级人才 , 甚至影响到了战国历史的走向 。
商鞅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 , 姬姓 , 公孙氏 , 名鞅 , 卫国人 , 而且是卫国国君后代 。 虽然商鞅是卫国的宗室 , 但是 , 在小小的卫国 , 商鞅的才华 , 自然是无法施展的 。 于是 , 商鞅在学成之后 , 选择来到卫国旁边的魏国 , 希望获得魏惠王的重用 。 但是 , 非常遗憾的是 , 魏惠王并不能重用商鞅 。 在此背景下 , 商鞅离开魏国 , 投奔秦国 。 来到秦国之后 , 商鞅受到了秦孝公这位君主的赏识 。 公元前359年 , 秦孝公打算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 , 又担心遭到反对 , 所以犹豫不决 。

秦国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默默无闻,却走出了三位顶级人才
本文插图

秦孝公于是着急大臣 , 商讨变法上的事宜 。 值得注意的是 , 秦孝公提出变法的计划之后 , 立即遭到了不少大臣的反对 , 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 , 功不十不易器 。 “法古无过 , 循礼无邪 。 ”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 , 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 , 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 , 便国不法古 。 汤、武之王也 , 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 , 不易礼而亡 。 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 , 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 ” (语出《商君书·更法篇》、《史记·商君列传》) 。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 , 商鞅得以在秦国推行了“商鞅变法” 。 公元前338年 , 秦孝公去世 , 太子驷即位 , 即秦惠文王 。 对于秦惠文王这位君主 , 决定处死商鞅 。 于是 , 商鞅回秦后被迫潜回封邑商 , 发动邑兵攻打郑县(今陕西省华县) 。 秦惠文君派兵征伐 , 结果商鞅失败战死 。 其尸身被带回咸阳 , 处以车裂后示众 。 虽然秦惠文王杀了商鞅 , 但是 , 商鞅变法并没有废除 。 因此 , 在商鞅变法的推行之下 , 秦国不断崛起 , 在战国中后期实现了对山东六国的领先 。 换而言之 , 商鞅变法在一定程度上为秦灭六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秦国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默默无闻,却走出了三位顶级人才
本文插图

吴起
同样出自卫国 , 商鞅帮助秦国走向强大 , 而吴起则是秦国的重要对手 。 吴起(公元前440年-公元前381年) , 姜姓 , 吴氏 , 名起 , 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人 。 公元前409年 , 魏文侯任命吴起为主将 , 攻克秦国河西地区的临晋、元里并筑城 。 次年 , 吴起再次率军攻打秦国 , 一直打到郑县 。 公元前389年 , 秦惠公出兵五十万攻打魏国的阴晋 。 吴起亲自率领其中没有立过军功的五万人 , 外加战车五百辆、骑兵三千大败秦军 , 这就是著名的阴晋之战 。 由此 , 非常明显的是 , 在魏国担任将领期间 , 吴起率领魏国大军多次重创秦国 。 一定程度上 , 正是因为屡次被魏国击败 , 促使秦孝公即位之后求贤若渴 , 迫切需要一场变法来改变秦国的困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