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大夫■历史上的北京士大夫

士大夫■历史上的北京士大夫
图片

《北京士大夫》方彪 著北京市西城区文物保护研究所 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北京士大夫》
方彪 著
北京市西城区文物保护研究所 编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戴时焱
《北京士大夫》出新版了 。 这部书1992年由京华出版社首版后 , 由于其选题的独特性、内容的丰富性、结构的严谨性、论述的流畅性、文字的生动性 , 特别是因为它填补了北京历史文化研究的一个空白 , 一度一书难求 。
新版《北京士大夫》 , 共分17章 , 形成“总-分-总”的叙述结构 。 前三章为概述 , 重点阐释北京士大夫的产生土壤、生存环境以及文化特征;中间十章按照历史发展脉络 , 梳理各个时期北京士大夫的演变轨迹;最后三章重点介绍北京士大夫的典型代表人物、士大夫社会群体及风雅气质 。 根据论述的主题和内容 , 书中采取了不同的阐释方式 , 既有现象梳理 , 也有道理剖析、观点阐发 , 力求从多种视角对北京士大夫这一历史现象进行整体描述 。
方彪先生以历史发展时期为经 , 以文化内涵特征为纬 , 坚持大(全景式整体概述)-中(分期、分专题阐说)-小(典型个案描述)有机结合 , 依据丰富的史料 , 详尽梳理京城士大夫这个社会群体的社会背景和演变脉络 , 深入剖析其文化特征和言行举止 , 充分阐述其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独特地位和重要作用 。
北京历史文化传承链条上的重要一环
在方先生看来 , 就整体而言 , 士大夫阶层是由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所组成;而在科举制度确立之后 , 所谓士大夫阶层可以说是在科举制度下成长起来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 士大夫阶层和地主阶级其他阶层的分野 , 主要在于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上 , 而不是在政治和经济地位上 。 中国古代的士大夫 , 在传播社会主导思想、确立主流价值观、引领社会舆论、教化世道人心、推动历史发展等方面 , 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在各个历史时期 , 作为社会结构的中间环节 , 士大夫承载了其他阶级或阶层不可替代的重要使命 , 呈现出既“同中有异”而又“异中有同”的多彩面相 。
作为一个整体 , 北京文化(000802,股吧)包含若干重要组成部分 。 士大夫文化既是皇家文化和市井文化、雅文化和俗文化、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间的重要过渡 , 起着承上启下的辐射和反馈作用 , 推动着不同层级文化的下移和上传;同时又是跻身于各种形态文化之中的重要元素 , 起着穿针引线的贯穿和串联作用 , 推动着各类文化的碰撞和相融 。 在不同发展时期的历史风云中 , 在各种文化形态的演变过程中 , 或隐或现、或多或少都能看到士大夫忙碌的身影 。
在封建社会里 , 统治阶级的思想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 在士大夫这一特殊群体的身上 , 浓缩了中华传统社会对理想人格、理想生活方式的典型追求 , 他们的精神特质和文化特征也是今天不少人特别是文化人的向往 。 《北京士大夫》告诉我们 , 把握京师士大夫文化这个转化和融合的关键环节 , 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深刻、准确地认识北京文化的特征 。
从首都的高度看明清士大夫
著名学者史树青先生在为本书的题词中写道:“幽州台上见古人直面来者” 。 对此 , 我们可以这样来解读:只有站在“幽州台上” , 才可以真正明了“古人”之本来面目 , 也才有资格与“来者”正面对话 。
方先生从北京作为都城的历史发展和文化演变的高度考察士大夫这个特殊群体的历史地位、文化特点、社会作用 , 从而得出结论:明清两朝“在辐辏辐射的过程中形成的京师文化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趋向和总体水平” , 而“京城士大夫的活动也在全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 形成了真正的京师士大夫阶层” 。
从一定意义上说 , 首都的功能定位与京师士大夫的地位作用互为背书 , 存在着强烈的互动关系 。 因为北京是首都 , 京师的士大夫就势必从思想上和文化上引领全国的文人志士;因为京师士大夫在全国思想文化界引领和示范作用的充分发挥 , 北京才愈加强化了自己作为全国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绝对权威与核心地位 。 两者在互相促进对方发展的进程中 , 也在不断地丰富和提升着自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