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师姐同日离去,一位上海援鄂护士经历“至暗”24小时

病人、师姐同日离去,一位上海援鄂护士经历“至暗”24小时
文章图片
若把新冠疫情比作一场超级台风 , 武汉金银潭医院无疑就是这场台风的暴风之眼 。 金银潭是全国最早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 , 也最早面对大量危重症患者陷入困境的严峻局面 。
今年1月25日凌晨 , 上海援鄂医疗队飞抵武汉 , 136位医护人员成为进驻金银潭的第一批援军 , 第一时间整建制接管了北二楼和北三楼两个重症病区 。 在没有疫苗、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 , 此后的一个个白昼黑夜 , 上海援鄂医疗队如何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在金银潭红区的每时每刻 , 究竟发生了什么?
病人、师姐同日离去,一位上海援鄂护士经历“至暗”24小时
文章图片
广播剧《金银潭24小时》海报
5月20日 , 以上海援鄂医疗队群体为原型创作的广播剧《金银潭24小时》将在上海新闻广播首播 , 60分钟的逼真声效把听众带回武汉抗疫一线 。
该剧以上海首批援鄂医疗队重症医学科护士夏晓燕为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事 。 广播剧将时间拉回至2020年1月29日凌晨 。 身处金银潭的夏晓燕遭遇了毕生最难忘的24小时 , 她目睹了病人转瞬离去 , 也同时失去了可敬的师姐 。 这一“至暗时刻” , 医护人员的心理变化与始终把病人放在第一位的坚守 , 成为全剧的核心 。 编剧俞霞婷说 , 自己想在剧中呈现的 , 是一种“希望之美” 。 “在这场疫情中 , 我们看到无数医者和患者身上的闪光点 , 也看到了很多绝望和无奈 。 万物之中 , 希望最美 。 当我们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 面对困境 , 或迷茫或绝望或踌躇 , 但永远也不要放弃希望 , 坚信真理 , 永不言弃 。 这也是《金银潭24小时》所想传递给听众的勇气和信仰 。 ”
病人、师姐同日离去,一位上海援鄂护士经历“至暗”24小时
文章图片
广播剧《金银潭24小时》录制现场
《金银潭24小时》的剧本创作历时两个多月 , 数易其稿 。 一批来自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实力派演员担纲主要角色的演播:话剧演员符冲担纲男一号 , 演播上海医疗队队长周军 , 他也是新版《刑警803》里杨法医演播者 , 这次又将一位性格刚毅、内心丰富的医生拿捏到位;老戏骨孙毓才出演张爷爷 , 剧中带武汉话口音的独白被他演绎得催人泪下;曾经主演电视剧《和空姐一起的日子》《恰同学少年》的钱芳 , 演播具有牺牲精神的武汉金银潭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沈欣梅;主演过《求证》《大哥》《金锁记》等剧的演员吴静演播一位内心复杂的患者女儿;年轻的90后女护士夏晓燕、也是全剧的叙述者 , 由上海人民广播电台“90后”主持人梓嘉挑起大梁 。
2019年 , 凭借《种子》获得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专家评析最佳主题歌作曲的罗文 , 此次为《金银潭24小时》带来了一首新创作的主题曲《纪念》 。 乐曲运用了阿卡贝拉无伴奏合唱的形式 , 用童声合唱献给抗疫过程中做出卓越贡献的每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生命 。
病人、师姐同日离去,一位上海援鄂护士经历“至暗”24小时
文章图片
广播剧《金银潭24小时》录制现场
本剧的音乐音效极为丰富 , 尤其是在ICU病房里展开的各种抢救场面 , 涉及心肺复苏、插管、ECMO运用等医疗设备及监护仪的声效 。 为此 , 武汉广播电视台广播中心的同仁深入金银潭医院做了丰富的现场声效采集 , 并给听众带来了长江边悠远厚重的江汉关钟声 。
“这个作品意义非凡 , 广播剧是小而美的声音艺术 , 本剧凸显24小时的时间概念 , 全剧的所有情节和事件在24小时内展开 , ‘金银潭24小时’具有高度的象征意义 , 象征医护人员奋战在抗疫一线度过的日日夜夜 , 浓缩了每个人在这场疫情中的心理成长过程 , 代表了一场与病毒赛跑、与时间赛跑的全民战役 。 ”本剧导演、东方之声精品工作室首席制作人徐国春说 。
全剧的高光时刻 , 正是夏晓燕经历了生死考验后的心灵感悟 。
【病人、师姐同日离去,一位上海援鄂护士经历“至暗”24小时】“健康所系 , 性命相托 。 当我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时刻 , 谨庄严宣誓……”这一刻 , 她重温了这段跨越时空的医学生誓言 。 值得一提的是 , 这段全剧的誓言正是由上海中山医院一群热爱诗歌朗诵艺术的医生们诵读完成的 。
栏目主编:李君娜本文作者:张熠文字编辑:李君娜图片编辑:朱瓅图片来源: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提供题图说明:工作人员在武汉金银潭医院现场采集声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