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自厚也 “学问”很大,冠在古代不仅仅是帽子,更是礼制,“帽子”虽小( 二 )


值得注意的是 , 武官所用的武冠 , 也是可以插貂毛的 , 但却不加黄金竿 。
守卫皇宫殿门的卫士 , 一般不戴武冠 , 樊哙冠、却敌冠都是他们专有的冠饰 。 一听樊哙冠的名字 , 便不难想象这名字有着对樊哙表达敬意、鼓震卫士们勇武之气的目的 。 当年樊哙以布包铁盾戴头上 , 最后救出了主公 , 的确可钦可佩 。 却敌冠 , “前高四寸 , 通长四寸 , 后高三寸” , 样子和进贤冠有些相似 。 每种冠都有它的独特造型和含义 。
躬自厚也 “学问”很大,冠在古代不仅仅是帽子,更是礼制,“帽子”虽小
文章图片
古人戴冠有什么样的讲究 , 怎么还会有人戴侧帽?古人戴冠的讲究比戴巾复杂得多
首先 , 他们得用帻也就是头巾包裹头部 。 其中 , 文官所用的帻较长 , 称为“介帻”;武冠所用的帻较短 , 名之为“平上帻” 。
加冠时 , 笄或簪都是要用的 , 起到固定头发的作用 。 很显然 , 单用笄簪的法子肯定不够稳妥 , 所以着冠者可以用丝绳在颔下打结 , 打结后垂下的部分叫作簪缨 。
正因为簪缨是维持冠饰的重要部件 , 因此一直以来都可代指高官显宦 , 如果一个人家里接连几代这样下来 , 就成了仕宦之家 , 被人们称为“世代簪缨” 。 南朝宋诗人鲍照《代放歌行》中说到 , “冠盖纵横至 , 车骑四方来 。 素带曳长飙 , 华缨结远埃 。 ”
当年簪缨贵族们的排场和风度恍在眼前 , 令人不觉间已是浮想联翩 , 为之沉醉 。
躬自厚也 “学问”很大,冠在古代不仅仅是帽子,更是礼制,“帽子”虽小
文章图片
侧帽也是一种时尚
一直以来 , 就有“歪戴帽子斜穿衣 , 长大不是个好东西”这句俗语 , 要说这话啊 , 其实也挺有道理的 , 因为 , 一个仪容仪表端正的人 , 总能给人稳重可靠的印象 。 不过 , 大家可曾想象 , 在一千五百年前 , 西魏曾一度流行过一种戴帽的时尚——侧帽 。
北魏末期一个叫作独孤信的美男子 , 他作为一个武将 , 长得美已经很难得了 , 打扮又新潮又酷炫 , 想不红都难 , 放到现在绝对是个流量小生 。 《周书》和《北史》中都有明载:“信既少年 , 好自修饰 , 服章有殊于众 , 军中号为独孤郎” 。
不过 , 这不是独孤郎本人最为传奇的一幕 , 最传奇的那幕 , 还在于后来北魏两分后 , 独孤信在西魏秦州留下的风流韵事 。 “又信在秦州 , 尝因猎日暮 , 驰马入城 , 其冠微侧 。 诘旦 , 而吏民有戴帽者 , 咸慕信而侧帽焉 。 其为邻境及士庶所重如此” 。
这是说 , 在大统年间时 , 陇右十州大都督、秦州刺史独孤信 , 曾在日暮时分匆忙入城 , 蓦然间风吹帽侧 , 引得满城百姓心底怒赞简直是太帅了 , 第二天百姓就开始纷纷效仿 。
躬自厚也 “学问”很大,冠在古代不仅仅是帽子,更是礼制,“帽子”虽小
文章图片
也许换一个人 , 侧冠帽的时尚潮流就未必能被带起来 , 而据我所知的是 , 这种魅力已经被凝固于时人的打扮上、后世的诗文中 , 这都不算传奇 , 什么才算是呢!士大夫居家时都戴什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大夫们 , 家居时一般不戴冠帽 , 一般戴巾和帢 。 就像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那样 , 百姓们也是可以戴巾的 , 只不过其质地和款式有所区别而已 。
所谓的“林宗折巾”指的就是士大夫和读书人所戴的巾 。
这个“林宗” , 正是郭泰的表字 , 当时的郭泰也是十足的美男子 , 郭泰无意之间 , 一举手一投足都影响着后世 , 甚至带动了时尚风潮 , 这种偶像效应可比今日来得更烈 。 古代冠帽的发展演变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 社会动乱比较大 , 再加上有少数政权的建立 , 使得服饰有很大的改革和发展 。 发展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时代 , 古人的冠帽就逐渐发展了颜帢(古代帽子的一种) , 这时人将颜帢上的缝给拆了去 , 便称之为“无颜帢”了 。
再往后 , 帢没有很好地传承下去 , 逐渐演变成了丧服冠 , 用于葬礼之上 , 也就演变了现在所谓的“孝帽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