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纱帽啥时候成了官职的代名词?

文|苹果小哪吒我们在很多古代连续剧中常看到“丢了乌纱帽”这句话 , 在很多古典戏剧中也常看到官员头戴这种帽子 。 “丢了乌纱帽”这句话的意思是丢了官职 , 现在在民间俗语中“乌纱帽”仍然是官职的代称 。那么“乌纱帽”从什么时候出现的 , 又是什么时候开始就成为官职的代称呢?乌纱帽啥时候成了官职的代名词?
(乌纱帽 , 图片来自网络)01、乌纱帽的起源关于乌纱帽的起源 , 有两种说法 。 第一种说法是起源于南朝刘宋时 , 据说当时这种帽子不是作为官帽出现 , 所有人都可以戴这种帽子 。 帽子的颜色、形制也没有统一标准 。另一种说法是乌纱帽起源于东晋成帝时 , 当时在都城皇宫中做事的人 , 都戴一种用黑纱做的帽子 。 到了南北朝时 , 这种帽子在民间流传开来 , 成为平民百姓可以使用的便帽 。 据说魏晋文人雅士喜欢在表达高雅情怀或休闲时戴着它 。02、作为官帽的历史到了隋朝 , 乌纱帽开始作为正式“官服”的一部分 。 《隋书•礼仪志》这样记载:“开皇初 , 高祖常着乌纱帽 , 自朝贵以下至于冗吏 , 通着入朝 。 ”唐朝初年 , 乌纱帽是天子和皇太子专用的帽子 。 唐太宗李世民执政后改了这个规定 , 这样乌纱帽重新变成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可以使用的对象 。 史书《旧唐书•舆服志》记载:“书算学生、州县学生 , 则乌纱帽 , 白裙褶 , 青领 。 ”著名大诗人李白写的一首诗《答友人赠乌纱帽》也证明乌纱帽在那时是平民百姓也可以戴的便帽:“领得乌纱帽 , 全胜白接器 。 山人不照镜 , 稚子道相宜 。 ”宋朝的时候 , 官员也佩戴乌纱帽上朝 。 此时官员们的乌纱帽两边各有一只尺余长的翅子 。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宋太祖赵匡胤担心大臣在朝堂上可能交头接耳 , 就规定加这一对翅子 , 这样官员们如果交头接耳 , 帽子上一对翅子就会摆来摆去 , 朝堂上的皇帝容易发现谁在窃窃私语 , 另外 , 官员们戴着这样的帽子也不方便交头接耳 , 因为彼此把头靠得太近 , 容易把对方的纱帽碰掉 。 当然 , 这种说法目前也存在争议 。明朝的官员也戴乌纱帽 。明太祖朱元璋还把乌纱帽变成只有官员可以使用的对象 。 1370年 , 朱元璋下令 , 文武百官上朝时一定要戴乌纱帽、穿圆领衫、束腰带 。 明朝规定几类人也可以和在职官员一样戴乌纱帽:第一类享受这种待遇的人是年老退休的官员 , 第二类是侍奉父母辞闲之官 , 第三类是取得功名但还没得到官职的状元、进士 。 如果被罢免 , 则不可继续戴乌纱帽 。 至此 , 乌纱帽成为官员的特有标志 , 逐渐变成官职的代称 。乌纱帽啥时候成了官职的代名词?
(明代戴乌纱帽的官员 , 图片来自网络)乌纱帽啥时候成了官职的代名词?
(明代《出警入跸图》中戴乌纱帽的官员 , 图片来自网络)明代乌纱帽的形制前后有所变化 , 明初时是矮冠 , 后来变得高耸 。史书记载 , 万历年间 , 有人看到南京留守、中卫指挥解元的先祖画像 , 画像中的先祖是明初之人 , “年二十许 , 乌纱矮冠” 。 这则信息说明明朝初年的乌纱帽并不像以后的乌纱帽那样高耸 。从明朝中叶开始 , 乌纱帽就变得高耸 。 史书这样描述明朝中期一位兵部尚书:纱帽作高顶 , 靴作高底 , 舆用高扛 , 人呼为“三高先生” 。 乌纱帽作为官帽 , 在制作上很考究 。 有一首叫《折桂令.冠帽铺》的曲子就描绘了它的制作工艺:“窄比宽量 , 轻漆慢烙 , 正剪斜裁 。 乌纱帽平添光色 , 皂头中宜用轻胎” 。明朝灭亡后 , 清朝废除了以前的冕服制度 , 把红缨帽定为官员的法定帽子 , 乌纱帽不再是只有官员才可以戴的帽子 。 不过民间仍然习惯地以乌纱帽代称官职 。来源;生猛历史


    推荐阅读